最近,一家叫量子云的專門做微信公號的公司,作價38億元被上市公司瀚葉股份收購的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13日晚上,上交所對該上市公司發(fā)出問詢函,就公司標的資產(chǎn)的合規(guī)運營風險及政策風險、交易合理性、標的資產(chǎn)的盈利模式及經(jīng)營風險等,提出疑問。問詢函透露了一個細節(jié),量子云編輯人員有50人,但公司需維護的公眾號卻多達981個,人均維護20個公眾號,一時間驚呆吃瓜群眾。
一個做公號的公司賣出38億,這原本已經(jīng)突破了很多人的想象力--寫公號可以賺錢,但沒想到竟如此賺錢。更讓人沒想到是,做出38億估值的,是一個僅有50人的編輯團隊。平均一個編輯負責20個公號,這戰(zhàn)斗力實屬“逆天”。
人均維護20個公眾號,這超出了一般認知經(jīng)驗。在正規(guī)的媒體機構,一個公號,至少需要兩三人運營,甚至,有的還會成立專門的內容與運營部門。所以,這50人到底是怎么運營近千公號的?
上交所的問詢函就指出,(量子云旗下公號)微信文章內容如何生產(chǎn),非原創(chuàng)文章是否涉及侵犯知識產(chǎn)權;微信文章內容是否涉及低俗以及有“標題黨”之嫌。所以,量子云旗下公號,是否涉嫌抄襲、洗稿,就值得追問。事實上,當一個人負責20個公號的運營,其所產(chǎn)出的內容,質量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發(fā)展,賦權了內容傳播,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xiàn)。一些人只需要在新媒體平臺上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銷。而一些人為了獲得平臺補貼與廣告收益,不遺余力把自媒體做成大號,以期在風起云涌的新媒體江湖分一杯羹。
在自媒體江湖掘金,這無可厚非。事實上,新媒體經(jīng)濟也是當下新經(jīng)濟的一部分。若一個人有才華,能堅持,運營得當,就會通過自媒體獲取不少收益。而現(xiàn)實中,不少自媒體人確實借此實現(xiàn)財務自由。
一些有商業(yè)頭腦的人,還通過注冊、收購多個賬號的形式,組建了新媒體公司。通過招攬一批內容與運營人才,將自媒體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量子云、二更厥為其中翹楚。用時髦的話說,就是頭部。
但當下的自媒體生意出現(xiàn)一種功利化傾向。一些自媒體沒有原創(chuàng)內容生產(chǎn)能力,或覺得原創(chuàng)成本太高,卻又想收割流量紅利,便選擇通過抄襲、洗稿的方式“生產(chǎn)”內容。雖然各大新媒體平臺都設有防抄襲機制,但自媒體江湖草蛇灰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臺往往在與那些自媒體搬運工的斗爭中,敗下陣來。
雖然現(xiàn)在上交所僅僅是對收購公司進行問詢,不能判定被收購的量子云,其運作方式一定有問題。但50個人運營近千個公號,這畸形的投入產(chǎn)出比,難免引人遐想??善潓Ρ鹊氖牵罱驗橄M空姐被害事件被萬人所指的“二更食堂”,一個上百萬的公號,其運營人員也僅僅只有六人。人少活多,把關不嚴、質量粗劣,自不奇怪。有理由認為,量子云所謂人均負責二十個公號,其質量不會好到哪里去。
眼下的自媒體江湖,處處洋溢著掙快錢的浮躁氣息,嚴肅認真的人少,投機取巧的人多;平心靜氣的人少,浮躁功利的人多,由此導致,自媒體江湖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專注內容的人被邊緣化,不少靠洗稿或抄襲的人卻大發(fā)其財。這樣的情形,不僅破壞了自媒體創(chuàng)作的良性秩序,更可能加劇不勞而獲的心態(tài),這破壞的是整個社會心態(tài)。(特約評論員 王言虎)
來源:央視網(wǎng)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姜智榮
走向全媒體——千島湖傳媒中心十年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