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攝影作品來自生活
發(fā)布時間:2012-04-10 15:43:44
好的攝影作品來自生活 記者是時代的?望者,攝影記者就更是時代最前線的?望者和記錄者。近日稍得空閑,翻閱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所拍的攝影作品剪貼本,細細回味,感悟到凡是好的攝影作品,皆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情感,來自于生動的細節(jié)。
《哈,瓜比我大》:反映重大主題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人民群眾是我們新聞攝影的源泉。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有著拍不盡的題材,道不完的故事。1984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來到安徽阜陽縣的一個村子采訪,走進農家小院,看見門前堆放著一個個大南瓜,像一座座小山。心想,這不正是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豐收景象嗎?聯想起在極左路線影響的年代,“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眼看南瓜快要成熟的時候,就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連根挖起。在農村長大的我,這是一段難以?去的記憶。由是,我感悟到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我國農村帶來的可喜變化。創(chuàng)作激情油然而生,我舉起海鷗120相機,拍下了這幅《哈,瓜比我大》的照片。照片中天真可愛的小孩抱著一個幾公斤重的大南瓜對我說:“叔叔給我拍張照片吧!”孩子那燦爛的笑容,宅院那豐收的場景,此情此景正是我所思考和所追求的理想畫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新生活的寫照。沒過幾天,這幅照片被《中國日報》以大幅版面刊登,并被《攝影世界》評為年度優(yōu)秀作品。
這幅攝影作品的發(fā)表和獲得的良好傳播效果,使我感悟到:要拍出一幅情真畫美的攝影作品,一是記者要有大眾情懷,善于在觀察與思考中激發(fā)靈感;二是對所報道的題材,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高揚的主旋律;三是要深入基層、貼近生活,不當“二傳手”,直接抓現場。
《冒雨奮戰(zhàn)保糧庫》:生動才能感人
《冒雨奮戰(zhàn)保糧庫》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后又一幅比較貼近生活的作品。這幅作品的成功告訴我們,當遇到自然災難、突發(fā)事件時,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反應敏捷,出手快,力爭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抓新聞。
1984年6月12日至13日,安徽阜陽地區(qū)連降暴雨。地區(qū)的糧食儲運站由于地勢低洼,庫內的600萬公斤糧食受到嚴重威脅。阜陽軍分區(qū)和市人武部聞訊后,立即組織指戰(zhàn)員和阜陽制藥廠、針織廠的97名青年工人(基干民兵)與該站職工一起,冒著大雨,筑土圍,排積水。我當時背著兩個相機,趟著漫過膝蓋的洪水,趕到現場加入抗洪戰(zhàn)斗,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戰(zhàn),糧庫保住了。我在洪水中浸泡了三個多小時,渾身濕透,終于抓拍到了軍民抗洪的感人場面。這幅《冒雨奮戰(zhàn)保糧庫》很快被軍地多家報刊采用,還在中國圖片社與《工人日報》舉辦的新時代主人新聞攝影比賽中榮獲二等獎。中國圖片社原總經理、中國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陳勃說,《冒雨奮戰(zhàn)保糧庫》是一幅現場抓拍的佳作,因為真實、客觀、自然、生動而無造作,更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親人相會總有期》:時間就是新聞
作為新聞記者,搶時效是第一要義。《親人相會總有期》就是這樣的鮮活作品。
1983年,空軍某航校副校長、原臺灣陸軍航空隊少校分隊長李大維駕機起義回到祖國大陸,7月18日至22日來到了家鄉(xiāng)――安徽省阜南縣會龍公社呂大園大隊李老莊探親。7月20日上午,李大維的姑媽李鴻英、姐姐李蘭英,一早就從臨泉縣趕到李大維的叔叔李鴻藻家里。當李大維聽到姐姐李蘭英哭喊著“我的弟??!”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抱住姐姐痛哭了起來。許多鄉(xiāng)親看到姐弟團聚的情景,都止不住流下了熱淚。在場擔任攝影任務的我,視線也被淚水模糊了……
當時,我和新華社安徽分社攝影記者張文禮負責此次攝影報道工作。上世紀80年代,我們用的都是膠片相機,更談不上現代化的傳輸手段。我明白新聞時效的重要性,為了將《親人相會總有期》照片盡快發(fā)到報社,我連夜沖印照片,整理文字說明,待天色一亮,就趕往郵局用特快專遞發(fā)出。
《家鄉(xiāng)警察見老鄉(xiāng)》:謳歌新生事物
作為黨報新聞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滿腔熱情地為新生事物聚焦,為時代謳歌。
浙江經濟發(fā)達,外來勞動力達多,諸暨店口鎮(zhèn)的外來人口就有五六萬余人,絕大多數來自貴州、江西和安徽等地。他們的到來,一方面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社會管理的新問題。作為“楓橋經驗”的發(fā)源地,諸暨市請民工輸出地“家鄉(xiāng)警察”協管外來務工人員,在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平安諸暨中,發(fā)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方面率先作了積極的探索。2004年10月,諸暨市公安局分別從貴州省遵義公安局和江西省永豐縣公安局,延聘了鄧九洲等3名民警,協助店口鎮(zhèn)派出所開展流動人口管理,有效杜絕了各類突發(fā)性和群體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發(fā)生率。得知這一信息后,我琢磨良久,決定抓取“家鄉(xiāng)警察”與民工交流的場景來反映這一主題。
2005年6月12日上午,來自江西的“家鄉(xiāng)警察”鄧九洲正在諸暨店口鎮(zhèn)露笑集團的一個車間里與江西鷹潭的老鄉(xiāng)民工梁國強等交談,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我即在現場抓拍了《家鄉(xiāng)警察見老鄉(xiāng)》新聞照片。照片在《浙江日報》一版發(fā)表后,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許多地方推廣學習諸暨的經驗。
?。ㄗ髡邌挝唬赫憬請髨髽I(yè)集團圖片新聞中心)
來源: 作者: 編輯:q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