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是報紙的靈魂,是報紙的旗幟,是媒體的直接聲音,更是黨報鼓與呼的號角。當今的時評,更是如疾風快馬,投槍之處,表明主旨、直奔主題、激濁揚清、革故鼎新。它通過新聞性和思想性的巧妙融合,戰(zhàn)斗性和針對性的有機組合,促人深省,給人回味。
顯然,一篇好的時評,須得“站在高處,走在前沿”,要作者具備鑒別力和敏銳性,體現(xiàn)出政策水平、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考,也是對作者把握新聞的能力和駕馭分析能力的一種檢驗。
在新的輿論環(huán)境中,黨報時評把握題材,闡發(fā)理念,拓展思想深度,不妨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嘗試:
增強新聞性??v觀目前的有些時評,或是囿于體制僵化帶來的行動遲鈍,或是受制于傳統(tǒng)的一些禁忌意識,讓人有“明日黃花”的味道。當重大事件發(fā)生時,時評不敢搶抓第一落點。當然,有些問題在還不明朗、尚無定論時,評論需要慎重,但如果過于束手束腳,就實際上將輿論引導的第一陣地拱手讓出,長此以往,黨報指導作用必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快捷反應”和“及時發(fā)聲”是重要的,時評作者的快速行動能力是需要的。而黨報也需要在新聞生產場域和“流水作業(yè)”中打通相關環(huán)節(jié),為時評的及時“面世”鋪平快速通道。這樣新鮮出爐的時評,活色生香,鮮龍活跳,才為讀者喜愛。
增強思想性。思想是時評的靈魂,時評貴有思想,貴有獨到的見解,有深邃的剖析,有高人一籌的評點,有獨辟蹊徑的闡述。所謂時評,最直觀的意義即對時事時勢的評論。既然有評有論,自然要有獨到的鮮明思想。有一定的理論升華力度,有別人沒有說過的深度。但必須是與新聞事件緊密結合,附著于新聞事件而對現(xiàn)象、趨勢加以挖掘。它要求我們在敢于發(fā)聲中,善于發(fā)聲,精于發(fā)聲,文章時時有思想的火花閃爍其間,講到要害處,有新話??v觀黨報現(xiàn)今一些時評,往往缺乏時效性,泛泛而談,不痛不癢,缺乏對現(xiàn)實的熱情關注,自然也就削弱了其對讀者的吸引力。
加強針對性。黨報的熱點新聞,聚焦了各類社群的目光,因而關注度廣。熱點新聞本身還包含著豐富的層面,因而為評論留下寬廣的縱深度,也為黨報時評加強針對性提供了寬闊的空間。因此,我們要在保持以小見大、言之有物的前提下,以針對性取勝。有些新聞話沒講完,點評未及癢處,我們就要適時加一把力,及時評論,敢于發(fā)聲。對于有些新聞事件,我們可以及時跟進和放大的,就要把道理說透,把要害擊中。當然,針對熱點新聞的時評,也要注意與新聞報道相輔相成,而不要簡單重復報道本身,毫無必要地“一魚兩吃”。
要引導讀者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對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前瞻性問題,黨報時評要進行指導性、針對性、預測性地評論,引導大家正確看待經濟社會發(fā)展當中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問題。因此評論要有的放矢,不可無病呻吟;要言之有物,不可隔靴搔癢。對地方黨報而言,這種評論,主要還是立足本省實際情況,一些全國性的熱點事件,也可以評論,但要有一定的普適性,或者對本省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指導作用。
追求群眾性。所謂群眾性,就是要提倡大眾情懷,需要平民視角,評點世事,仗義執(zhí)言,道出普通百姓的利益訴求和酸甜苦辣。要把草根人群、弱勢群體的生平瑣事、酸甜苦辣,納入黨報時評的題材范圍,增強親和力,增強感召力,努力為老百姓說話,成為老百姓的代言人。“君自民間來,應知民間事”。黨報尤其要關注弱勢群眾的利益問題,凝聚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協(xié)調不同群體間的利益紛爭。這也是黨報服務公共利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增強黨的群眾基礎的重要途徑,作為時評更要為普通人謳歌,為他們吶喊。與此同時,我們的文風筆調也要“三貼近”,表達的方式要平等平和,而非高高在上,居高臨下,文風要簡潔、直白,而非繁瑣冗長。時評可以采取更為輕松、活潑的文風,適當采用新詞匯、新語言增加對讀者的貼近性;采取對話式、探討式的表達;可以圍繞特定話題開展討論等。而在黨報時評版面的編排上,也可以增加漫畫的使用,以及嘗試更加活躍的編排風格等等,改變黨報版面的過于嚴肅。
可以說,現(xiàn)在大部分報紙讀者基本上也是網民,對網民的關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讀者的關注。黨報的時評也可以嘗試設置“百姓語錄”、“網民語錄”等欄目。網民的創(chuàng)造力根本上來自于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造性,往往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其語言的生命力,其觀點的精辟,其表達的新穎,值得我們借鑒。熱點問題,網民一般都會有點評,把這些精彩的話收集起來告訴讀者,這在都市報已經是早已有之的嘗試,黨報也可以在這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
增強戰(zhàn)斗性。機關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是黨報受眾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報時評的針對性在當前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要敢于抓住這些人特別是領導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風氣,以時評的方式進行鞭笞、回擊。現(xiàn)在少數(shù)干部中確實存在不少陋習、不良現(xiàn)象和不正之風。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我們要如熱水敷傷,“燙”它一下,如蜂針治病,刺它一下。當然,“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講戰(zhàn)斗性,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也要講藝術手法,不是亂罵人,而是有針對性地寫到位,寫出味。
黨報時評開展這樣的批評當然要抱著慎重和建設性的態(tài)度,但無論如何要進行嘗試,要勇敢往前走,不能熟視無睹。不走出這一步,就是黨報工作者的失責。即便遇到阻力,我們也要盡力。
此外,我們不僅要在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的步伐,緊貼讀者關注點,形式上也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尤其新媒體雨后春筍般涌出,在互動性和傳播符號的多維性上給受眾帶來強烈體驗之后,傳統(tǒng)媒體包括黨報必須對此作出回應和改進,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報紙傳播的單向性,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黨報時評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包括表達方式的多元,也包括時評版面編排的創(chuàng)新。
?。ㄗ髡撸赫憬請髨髽I(yè)集團副總編輯)
信息發(fā)布王建才
走向全媒體——千島湖傳媒中心十年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