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中“淘”新聞
發(fā)布時間:2009-02-06 14:15:14
在市場中“淘”新聞 攝影記者尤其是地方黨報的攝影記者,由于考核機制的原因,有時碰到新聞淡季時,往往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心里郁悶不說,還有久離相機的手總覺得癢癢地難受。杭州是市場大“市”,沒有特別重大報道任務時,我總要去逛一逛市場,像農貿市場、服裝市場、小商品市場、商場、超市等等,有時會碰到意外的驚喜和收獲,漸漸地發(fā)覺市場里孕育著有待開發(fā)的新聞素材。
一、有的放矢找市場新聞,真實地反映百姓關心的問題。市場是衡量當地經濟的晴雨表,物價問題維系著群眾生活和社會安定。譬如農副產品價格的漲跌,就可以成為新聞的拍攝題材,常跑農貿市場就能知道蔬菜的價格變化,分析菜價的漲跌的原因,從中給消費者一個及時溫馨的提醒。還有農貿市場的搬遷和改造,同樣可以成為新聞的拍攝題材,因為可從一個側面反映時代的發(fā)展,反映政府重視“菜藍子”工程。如2008年4月底,杭州三里亭蔬菜批發(fā)市場搬遷,對于許多“馬大嫂”來說就件大事。這個批發(fā)市場向來以蔬菜便宜而出名,每天有兩萬多大伯大媽從四面八方乘著公交車、肩挑手扛去買便宜菜。在搬遷前的最后一天,我在現(xiàn)場拍攝時,不僅關注商戶撤離時的場景,同時也關注老百姓內心對市場搬遷的真實感受。
除此之外,我還拍攝過杭州農貿市場整體改造、勾莊農副產品交易中心開業(yè)、九堡四季青服裝城開業(yè)等一批熱點題材,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二、“無的放矢”找市場新聞,有時會帶來意外之喜。筆者在家中是個“伙夫”,每天要去農貿市場買菜。一到雙休日,還要去超市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這也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接觸生活、發(fā)現(xiàn)新聞的機會。同樣是買菜,我不局限一個菜場買菜,經常會變換另一個菜場買,有時隔一天,有時會幾天換一換,有時開車出去,還會到偏遠的農貿市場買菜。在我眼里,農貿市場是個大拼盤,可以觀察到市場硬件設施及攤位分布的差異,蔬菜價格的信息的差異,顧客的整體組成的差異,顧客與個體商戶討價還價的神態(tài)表情的差異等等。有一次,我從錢江三橋回來,去附近的觀音塘農貿市場看一看。這是個“袖珍型”市場,顧客大多數是周邊的外來務工者,價格比起地段好的農貿市場要便宜得多。這時,有一男兩女的買菜者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是一家子,貴州人,小伙子背著一背簍,姑娘買好菜就放進背簍,這與杭州當地市民提籃拎袋的買菜截然不同。就在姑娘放菜的一剎那,我按動了快門。這張照片的新意在于買菜者的身份和身上的背簍,從一個側面反映杭州消費對象的新變化。有年夏天,我下班回家去杭州文三路農貿市場買菜,看見一學生模樣的小伙子守在攤位上,仍然津津有味地在筆記本電腦上網玩游戲。一打聽,他是暑假里幫助父母來守攤的。這是一個十分鮮活的新聞題材,真是可遇不可求。
三、拍攝市場新聞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超市拍攝,保安干預比較多。但是,一些即時性的新聞你不可能回避,譬如方便面、食用油的漲價或降價,年底或節(jié)假日商品促銷等,我總是選擇熟悉的超市,那里既能允許采訪報道,又能回避保安的干預。對于一些因采訪任務不能回避的超市,要找這家超市的負責人,苦口婆心,語言“攻關”,把自己的采訪意圖真實地告訴對方,越明確越好,具體到你要拍攝什么鏡頭,也準確無誤地告訴對方,有必要時甚至告訴對方拍攝的畫面可以審查,盡可能地打消對方的戒備。還有,一些市民往往以肖像權為名,拒絕鏡頭甚至十分反感鏡頭。這主要顧慮你的報道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這就需要記者耐心解釋清楚,求得別人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是負面新聞,有的當事人會阻攔和謾罵,記者就要隨機應變,以評價新聞價值的大小來決定是否搶拍。假若是一個年輕人打一位老人,就不能應當事人的不滿阻撓而放棄拍攝;假若是兩口子因家庭矛盾而引發(fā)糾紛,則應讓鏡頭遠離現(xiàn)場。
(本文圖例刊發(fā)插頁)
(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圖片新聞部)
責任編輯:胡振
來源: 作者: 編輯:q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