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下姜村調研時,對基層黨員干部提出爭做“發(fā)展帶頭人、新風示范人、和諧引領人、群眾貼心人”。作為習近平同志“四個人”要求的首提地,十一年來,淳安縣始終堅持以此為指引,堅定自覺踐行“四個人”要求,著力打造一支過得硬、打勝仗的“淳安團隊”,極大推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十一年來,淳安縣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將“四個人”要求作為重要遵循,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強化于責,負重奮進謀發(fā)展,砥礪前行再揚帆,掀開了淳安發(fā)展的新篇章。當前,一批踐行“四個人”要求的先鋒群體正在集聚凝結,成為淳安實施“堅定秀水富民路,建設康美千島湖”戰(zhàn)略的堅強力量。
發(fā)展有了帶頭人
雙溪村黨總支書記汪紅球
記者 儲珊
黃芝山上蜜桃甜,龍嶺山里葡萄香,雙溪河上涼亭美,集聚區(qū)里房成排……這一幅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記錄著姜家鎮(zhèn)雙溪村發(fā)展的串串足跡。
原先的雙溪村基礎薄弱、條件落后。但自2002年以來,村里的面貌一年一個樣,發(fā)展的步伐逐漸走在了全縣前列。在村民們心中,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村黨總支部書記汪紅球。
“多虧了汪書記!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彪p溪村蔬果超市的老板李朝正說,他做了40多年農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能當老板。
原來,一年多前,眼看著縣里發(fā)展綠道經濟的春風越吹越勁,來姜家鎮(zhèn)騎行和采摘游的游客越來越多,汪紅球萌生了將村里的土特產品、綠色蔬菜打包出售,為村民開辟一條致富路的想法。
“綠道離村里還有10公里,距離太遠,所以我就拒絕了?!崩畛貞浿艏t球初次上門的情景。此后,每隔幾天汪紅球就會去他家里坐坐,順便講講村里未來的發(fā)展思路。聽著聽著,李朝正逐漸有了信心。
但是一聽開個超市要7萬元,李朝正心里又打起了鼓。“7萬塊,對農村人來說,不是小數目了。怕錢沒賺到還欠下一屁股債啊,我當時是想放棄的。”然而,幾天后,汪紅球就拿著5萬塊錢再次找到了他,并主動降了店面租金。
大受感動的李朝正決定拼一把!沒想到,蔬菜店開張當天,就有了上萬元的營業(yè)額,后來還和附近的50余戶村民簽訂了收購合同,帶領菜農們一起致富。隨后,竹制品加工中心、特色農家樂、蠶桑主題餐廳……其他村民也紛紛聽從汪紅球的建議,在鄉(xiāng)村旅游中分到了一杯羹,集體經濟隨之迅速發(fā)展起來。
如今,走在雙溪村里,村民們逢人就豎起大拇指,夸汪書記是好樣的。
杭州千島湖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捕撈一隊隊長、黨支部書記葉志清
記者 嚴月玲
凌晨4點半,天還沒亮,葉志清就劃著一條小木舟出發(fā)了,偵察魚群是他每天第一件要做的事。“先‘聽魚’,不同品種的魚發(fā)出的響聲是不一樣的,天亮了以后‘看魚’,看魚起跳的次數、濺起的水花,聞魚腥味,5―10月還可以根據魚的排泄物來判斷魚群的品種和數量?!比~志清說,捕魚就像打一場戰(zhàn)役一樣,要先偵察,然后才能制定“作戰(zhàn)計劃”。
“確定了魚群的位置,我們通過‘攔、趕、刺、張’聯(lián)合漁具漁法,將分散的魚群一網打盡?!边@項獨門絕活,葉志清一學就是32年。在這期間,他還不停開動腦筋,在網具改進、設備更新、創(chuàng)新作業(yè)流程等方面進行技術革新。為了提高活魚質量,他帶領團隊研發(fā)了沉浮式活魚運輸船,在船艙內裝置升降機,讓活魚“乘電梯”游進網箱,不僅減少魚的擦傷,而且大大節(jié)約了人工成本。
除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葉志清還是徒弟眼中的好老師。作為“葉志清淡水捕撈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他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獨門絕活。他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拔乙彩菐煾祹С鰜淼?,沒有師傅就沒有今天的我。我從捕撈隊挑選了一些有潛力的隊員,手把手地教他們,他們也很用心地學?!比缃瘢雅囵B(yǎng)出20余名淡水捕撈技能人才。葉志清說,他會繼續(xù)帶領團隊,為大家搬運更多更好的有機魚。
文明新風我倡導
縣文廣新局文化館副館長潘詠霞
記者 李維維
今年4月上旬,睦劇小戲《舊夢重圓》、《鴛鴦馬》應邀參加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夢想微劇場”的錄制。受邀后,文化館根據央視導演的要求對小戲進行了重新加工改編,副館長潘詠霞除了擔任主要演員,還兼任總領隊。
4月7日凌晨5點,潘詠霞和演員們早早地起床了。這天就是她們要趕往北京的日子。“小戲本身我們準備得比較充分,最大問題是道具托運?!眱刹啃蛐枰牡谰叻至亢苤兀竭_央視演播廳后,潘詠霞發(fā)現(xiàn),道具箱壓壞了。
為了防止箱內的道具損壞,當務之急是要修理箱子。時間緊急,在北京當地聯(lián)系修理工肯定來不及,怎么辦?潘詠霞決定,自己動手。她找來鐵絲,徒手用鐵絲將損壞的箱子固定,又找來針線,把該縫的地方縫住。由于心里著急,潘詠霞額頭上的汗珠不斷往外滲,一心只想用最快的速度修理好道具箱,修理完后,她才意識到手上有多處被鐵絲劃破,但顧不上處理傷口,潘詠霞又趕著彩排去了。直到晚上11點,才去休息。值得欣慰的是,第二天的錄制很成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多年來,潘詠霞多次組織重大節(jié)慶文化活動,走村入戶為農村老百姓帶去文藝表演,也積極用文藝形式宣傳家鄉(xiāng)……潘詠霞常說,她是黨的文藝工作者,要自覺響應“人民需要文藝”的召喚,努力為人民生產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屏門鄉(xiāng)秋源完小黨員教師章大春
記者 江曉帆
2017年6月28日,對于屏門鄉(xiāng)秋源完小教師章大春來說,是不平常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他執(zhí)教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值周,也是最后一堂課。章大春告訴記者,現(xiàn)在的他只想“站好最后一班崗”。
秋源完小的宿舍樓因年久失修,目前正在拆后重建中,住校生被安頓到幾百米外的秋源幼兒園內。當日六點鐘不到,章大春便來到秋源幼兒園的宿舍門前,靜靜等候著孩子們從睡夢中醒來,然后護送他們回到自己的校園內,洗漱、打掃衛(wèi)生、吃早飯、上課......晚上又將孩子們安全護送到住所內。
“父母把孩子交到我的手上,我就應該擔負起責任,代替他們的父母來愛他們?!闭麓蟠赫f。
除了輔導孩子們準備期末考試外,當日,章大春還負責校園紀律、衛(wèi)生檢查和學生安全等值周日管理工作。等忙完這一切,時鐘已指向深夜十二點鐘。
執(zhí)教40余年來,章大春就像那秋源村口的一株老樟樹,始終以長青的姿態(tài)守望著山里人對于“春天”的希望。在偏僻鄉(xiāng)村學校的三尺講臺上默默揮灑汗水,哺育幼苗。即便重病纏身,并隨時有生命危險,他也從未放松教學。
章大春的這份執(zhí)著,也感動了身邊無數的人。2011年感動杭城十佳優(yōu)秀教師,2012年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平民英雄),2013年榮獲浙江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2014年全國模范教師……這些榮譽最真實地呈現(xiàn)了一位優(yōu)秀黨員教師的人格魅力。
引領和諧鑄幸福
石林鎮(zhèn)嶺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方貴軍
記者 章晶
“我長年在外上班,兩老照顧不到,家里這些大大小小的事兒,沒少麻煩方書記,當然要支持他的工作啦!”就這么簡單,當自家毛竹山因富溪源漂流項目再次被征用時,嶺足村的老鄭二話沒說,主動請假回村簽訂協(xié)議。
2005年,石林鎮(zhèn)邀請方貴軍回村任書記時,他承包農場每年就有十幾萬的收入,面對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矛盾糾紛百出、集體經濟空白的這個“燙手山芋”,朋友和家人都不支持,方貴軍硬起頭皮答應“干干看”,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干部看支書”,這句話在方貴軍辦公室墻上貼著,每天提醒著他:不管大事小事,時刻做好表率。由于村莊基礎設施、環(huán)境條件差,村里沒人愿意當保潔員,方貴軍當了三年的“義務保潔員”;平日里,誰家子女讀書需要開個證明、蓋個章,誰家留守老人要換個燈泡、修個自來水,不管跑鎮(zhèn)里還是跑縣城,他都會一一幫助解決;十幾年來,他從不公款吃喝、假公濟私,前后自掏腰包五萬余元,幫助村里3個困難家庭脫貧致富和1名身患白血病家庭渡過難關……
在小事上能吃虧、能跑腿,在大事上講風格、講原則,慢慢地,只要談起方貴軍,村民們個個都說“服!”,各項工作自然而然就好開展了。抓陣地建設,抓隊伍建設,抓產業(yè)發(fā)展,通過方貴軍和黨員干部共同努力,近年來,嶺足村共發(fā)展“一竹二雞三筍”686畝,村民種起了茶葉、油茶、山核桃、中藥材,玩轉了林下經濟……去年實現(xiàn)村民人均收入15447元,大大高于全縣平均水平,由黨員干部帶頭推行的“無人保潔”工作也為全縣農村帶來了一股文明新風。
“黨員站出來,群眾跟上來;跟著支部干,工作就不亂;辦事講民主,村民心里服?!庇谜嫘?,換民心,這就是方貴軍的“群眾工作經”。
杭州天道實業(yè)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兼行政副總李美霞
記者 王筱倩
李美霞,是杭州天道實業(yè)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兼行政副總。第一次見到她,她正在整理分析每個職工的人事檔案和有關技術晉級、職務變動、崗位流動等資料。
身為行政副總的她需要忙乎一個普通辦公人員的活?見到記者有些驚訝,李美霞笑呵呵地說:“我的事情中午已經加班弄好了,今天有個職工家里臨時有事請假,我來替一下。這些活我都會干,沒事。”
說起獲得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李美霞更加謙虛:“我2004年來公司,做過車間工人、工會小組長,獲獎的時候是工會主席。我做事情,沒有其他的竅門,就是想把它做好、做實,可能就因為認真了,所以大家對我也還比較認可?!?/P>
李美霞工作一絲不茍。無論是繁瑣的辦公室工作,還是更加專業(yè)的人事、出納工作,她都能分出輕重緩急,操辦得有條不紊,干脆利落。因為堅持當天事不隔夜辦的原則,她還經常挑燈夜戰(zhàn),成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一次,因為公司產品質量和環(huán)境管理體系面臨換版和復審,她連續(xù)幾天幾夜整理資料和圖片,最終因為勞累過度導致感冒發(fā)燒40度。領導讓她回家休息,可她只是吃了幾片藥,帶病堅持把工作做好。
另外,在做好自己工作之余,她還不忘伸手幫助同事。幾年時間,已經無償為職工替班1300多小時。
李美霞身上傳遞的“勞動美”,感動了全企業(yè)的職工。
汾口鎮(zhèn)退休返聘干部、杭州市十大金牌調解員汪友康
記者 鄭文彬
“110嗎,我們村有兩戶人家打起來了,快來看看吧!”2016年9月3日,正是杭州G20峰會期間,汾口鎮(zhèn)天林莊村兩戶人家因地界限問題產生糾紛,大打出手。接到報警后,民警將當事人帶回派出所,考慮到雙方當事人并無大礙,而且兩家人矛盾屬相鄰糾紛,民警便請汪友康協(xié)助調解。
老汪將兩家人請到了聯(lián)調室,給他們泡上了熱茶,安撫當事人情緒,并在“閑聊”中了解情況。原來,一家人澆筑水泥地用來停車,被鄰居認為“越界”,兩家人從“理論”到吵吵鬧鬧,最后竟動起了手。
老汪向兩家人要來了各自的土地使用權證,還向村干部詳詢了兩家的老地界,一邊說理,一邊跟當事人拉家常緩和氣氛,眼看事情就要解決,沒想到兩家人“翻臉不認賬”,又吵了起來。老汪得知后立馬跟著民警來到村里,打手電、拉皮尺、測邊界、劃界限,并在各方見證下將越界部分的水泥清除,事情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等他回到調解室整理好案卷,已是凌晨一點,而這也是他連續(xù)七天24小時待命調解的第11件案子了。
“閑也是閑著,能多做就多做點。”老汪已經60多歲了,就任專職調解員以來,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30起,調處成功326起,成功兌現(xiàn)案件賠付款1200余萬元,2016年還被評為“杭州市十大金牌和事佬”,“閑不住”的他讓鄰里更加和諧、轄區(qū)更加安定,也讓他退休后的生活因為從事調解這份光榮的工作而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貼心服務暖人心
臨岐中心衛(wèi)生院院長汪玉良
記者 義永華
他是縣“百名拔尖人才”,全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優(yōu)秀院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他也是鄉(xiāng)親們眼里的好醫(yī)生,醫(yī)護人員眼中的好領導,領導眼中的優(yōu)秀院長。
他就是淳安縣臨岐中心衛(wèi)生院院長汪玉良。
小時候,汪玉良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名醫(yī)生,為鄉(xiāng)親除去病痛。1989年7月,他的夢想成真,從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淳安縣臨岐中心衛(wèi)生院,成了一名基層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這一干就是28年。
汪玉良技術好,在臨岐也算個“名醫(yī)”,但他從不擺架子,總是視病人如親人,一次次為病人解除疾痛,深受鄉(xiāng)親們的愛戴與信賴。臨岐鎮(zhèn)審峰村的童某至今還記得2005年正月的那個夜晚。
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山路積雪很厚。凌晨3點左右童某突然出現(xiàn)腹痛要提前生產,但雪天路滑不好走,怎么辦?生孩子不能等啊!最后家人撥通了鎮(zhèn)衛(wèi)生院電話……
“報告,審峰村一產婦要生產,雪地山路十分危險難行,他們無法轉送病人,請求我們派人員現(xiàn)場支援。”“好的,情況知道,已經向派出所民警求援一同前往,務必全力以赴,保障母子生命安全!”情況緊急下,汪玉良“大膽”組織醫(yī)護人員協(xié)同民警,坐著警車,一路冒著大雪向產婦家里行進。
車子在“雪路”上顛簸了40多分鐘終于接到孕婦,通過檢查卻發(fā)現(xiàn)產婦情況十分危急,汪玉良當機立斷用上提前準備的急救藥品,再把孕婦接到了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早上7點多鐘,手術室內傳出嬰兒啼哭聲,經過醫(yī)務人員的及時搶救,產婦轉危為安,順利產下一子。產婦家屬緊緊握住汪玉良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施家塘社區(qū)知林黨支部書記宋玉本
見習記者 汪琛
“請問哪里不舒服?要掛什么科?”在縣一醫(yī)院一樓大廳,記者第一次見到宋玉本時,他正在幫一對年輕的小夫妻掛號。只見他身穿紅色的志愿服,笑容寫在了他的臉上,絲毫感覺不到宋玉本今年已經75歲了。宋玉本已經退休十幾年了,然而他服務群眾的心依舊炙熱地燃燒著。
除了解社區(qū)民意,幫社區(qū)群眾解決問題外,宋老還定期到縣一醫(yī)院當志愿者?!俺矛F(xiàn)在我身體狀況還可以,能為群眾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宋玉本是2016年浙江省萬名好黨員,他時刻不忘自己的職責,把“群眾貼心人”落到了實處。
就在幾天前,一位來自屏門鄉(xiāng)的千黃高速的施工人員,河南籍小伙子來縣一醫(yī)院就診,因為身上帶的錢不夠,沒有辦法結算、取藥。老宋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找到了這位小伙子,把身上的錢遞給了他,小伙子很感動,第二天特地來醫(yī)院找宋老,堅持要把錢還給他。
“根本沒想讓這小伙子還錢,小事情,能幫就要多幫幫別人。”宋玉本說。除了幫助身邊的人,宋玉本還帶領著一支“老宋志愿服務隊”,2001年至2017年,服務隊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xiàn)在的30多人,年紀最大的志愿者更是有77歲高齡,他們時常身穿紅馬甲維持交通秩序、給孤寡老人送溫暖、為困難群眾檢修電器……現(xiàn)如今,“有困難,找老宋”已成為社區(qū)居民的第一選擇。
千島湖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波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