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徐建仁
古跡遺來久歷年,
崔嵬高聳欲齊天。
文人不墜青云志,
雁塔題名萬載傳。
這是《象山余氏宗譜》八景詩之雁塔凌云,這首七絕詩中的雁塔是中洲鎮(zhèn)鳳溪畔的葉村古塔。站在山頂,撫摸斑駁的塔磚,似乎走進了時光的隧道。這座雁塔,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塊青磚,就是一頁歷史。每翻一頁,先賢的故事、歷史的傳奇就會穿越時空,吸引著每一個到訪者。
(一)
雁塔坐落在葉村村東的山頂,距離村莊約一公里。這是一座東西走向的獨體山。山不高,西邊是緩坡,東部是懸崖,兩邊是陡坡,只有西邊一條小路通向山頂。半山腰以上,山路逐漸變得狹小,甚至是在嶙峋巖石中穿行,直至山頂,才稍顯平坦。西邊是山路,其余方向都是懸崖,真可謂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雁塔建于何時,查閱縣志和宗譜資料,未找到相關(guān)記載,根據(jù)雁塔形制判斷,大概是明朝時所建。雁塔六面七層,內(nèi)部空心結(jié)構(gòu),用磚疊砌。腰檐六層,腰檐為菱角牙子疊澀五層,逐漸外挑。塔身底層西面有一面拱券門,上方有水泥澆制的門額,上面刻著“鳳山雁塔”四個字,從質(zhì)地上看是后人在水泥墻面上刻制,與塔身青磚有著明顯不同。塔身其余六層各有六面拱窗。塔剎在清末時遭雷擊損毀,現(xiàn)在所見的寶頂是近年維修時所建。從山腳遠處遙望,雁塔氣勢雄偉,直聳云霄。
至于雁塔是何人所建、為何而建,相關(guān)民間傳說在原遂安十三都這一帶流傳甚廣。
據(jù)傳,明朝時期,江西人做官雖多,但做大官少,浙江人在朝廷、地方任要職多。那時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江西滿天星不如浙江一顆星?!币虼耍魅诵挠胁桓?,特意請道士和風(fēng)水先生在原遂安一帶踏勘地形,并傳播謠言,說該地風(fēng)水不好,需要建塔鎮(zhèn)邪。善良的當(dāng)?shù)厝诵乓詾檎?,就讓江西來的道士在一些地方建起了一座座磚塔。據(jù)說,葉村雁塔和汾口瑯琯塔就是那時由江西人出資興建。
后來,塔剎在清末時遭雷擊損毀,葉村一帶又流傳出另一個傳奇故事。
傳說葉村當(dāng)時出了一位法師叫百朝峰。一天從外地學(xué)法歸來,看到村水口的山頂建造了一座塔,頓感大事不好。他認為,葉村的地勢是船形,像一座活船。這塔就像在船頭插上了一根船篙,把船釘死了,從而活船變成了死船,破壞了葉村的風(fēng)水。于是他縱身一躍,臨空飛起,一腳踢向塔頂,塔頂當(dāng)即被踢飛。從此,葉村塔再無塔頂,直至前幾年維修的時候才重新加上塔剎。傳說歸傳說,無從考證,只是這些故事讓雁塔蒙上了一層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人們常說,有寺必有塔。那么有塔的地方,一般也會有寺。曾聽葉村的一些老人講,在雁塔之下的山腰處曾建有一座自然禪院。民國《遂安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自然禪院,位于十三都,古名自然堂,乾隆二十九年戒僧祥柱重整并開戒壇?!绷硗?,《鳳山余氏宗譜》記載,自然禪院依坡就勢而建,四周茂林修竹,院內(nèi)雕梁畫棟。正殿正中間有一個天井,天井里常年有水。正殿左邊是關(guān)公堂,右邊是文殊菩薩殿。從山腳土地廟到禪院,有一百三十多級的石階。如今,自然禪院已了無蹤跡,只有山腳的水塘還在,據(jù)說這個水塘是自然禪院的放生池和僧人的用水池。
?。ǘ?/p>
關(guān)于雁塔的名字,鳳山雁塔可稱之為雁塔的正名或者說是大名。因為無論是取名鳳山塔還是雁塔,都有相關(guān)史料記載。
葉氏宗譜記載,葉村原本是葉姓聚居地,葉姓五世祖葉豪,不滿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乘鳳,后名葉村。另據(jù)《璜(王堂)余氏宗譜》記載,六世祖余究于南宋建炎年間自高屏遷遂安大屋基,后分德輝派、德明派。德明派于元至正間遷遂安葉村鳳山,葉村余姓也叫鳳山余氏,因此民國《遂安縣志》就將此塔稱之為鳳山塔。
而雁塔之名,只在葉村余氏宗譜中才有記載。葉村余氏主要有兩支,一支為前面提到的鳳山余氏,一支來自溪灘村的象山余氏。這兩支余氏宗譜里居圖上都將葉村雁塔標(biāo)注為雁塔。
當(dāng)?shù)谝淮温犝f葉村古塔也叫雁塔時,我有些震驚,首先想到的是西安大雁塔。它建在慈恩寺內(nèi),又名“慈恩寺塔”,是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經(jīng)卷佛像而主持修建的寶塔。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之后文人效仿成風(fēng),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白居易二十七歲一舉中第,曾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葉村雁塔位于偏遠荒村,與西安大雁塔相隔千萬里,它們之間是否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之所以命名為雁塔,是否也蘊含著對雁塔題名的一種向往和追求呢?我翻閱相關(guān)資料,終于在余氏宗譜八景詩中找到了答案?!而P山余氏宗譜》八景詩之《雁塔沖宵》寫道:
仿佛慈恩古寺邊,
浮圖突兀運連天。
諸君各展沖霄志,
淡墨題名在眼前。
無論是《鳳山余氏宗譜》還是《象山余氏宗譜》都將雁塔題名的寓意融入景詩中,其效法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之意再明顯不過了。雁塔凌云、雁塔沖宵,是余氏先賢對余氏后輩最美好的期望,期盼余氏后人傳承耕讀古訓(xùn),尚德崇文,博功名,耀宗祖。
(三)
其實,葉村相傳也叫野村。南宋末年,余德明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同朝為官。南宋滅亡時,余德明多次拒絕元世祖的威逼利誘,隱姓埋名一路逃到遂安,沿武強溪溯游而上,轉(zhuǎn)至乘風(fēng)源(鳳溪),直至大山深處的鳳凰嶺,并把自己所在的鳳凰嶺命名為野村,即今天的葉村。
從地理位置和地形來看,葉村也確實稱得上是荒野之村。此地處于浙西山區(qū),南與開化接壤,北與安徽相鄰,崇山峻嶺,與世隔絕。整個村莊四面環(huán)山,村東西兩頭一片沃野,中間一條小溪穿村而過,確似一艘小舟,在溪流上航行。
作為葉村余氏始祖余德明,曾多次拒絕元世祖征召,甘愿歸隱山野。而余氏后人又為何如此熱衷功名,堂而皇之地將村塔稱之為雁塔,毫不掩飾地展現(xiàn)對雁塔題名的追求與渴望?翻看余氏宗譜,答案也在其中。
余德明南宋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南宋滅亡,他拒絕出仕元朝,不是無報國之心,而是始終未忘亡國之恥,不愿失氣節(jié),不甘侍二主。因此他生前從不與元朝地方官員往來,從未承認自己是元朝臣民。年年清明,他登鳳山,向北望,祭拜宋帝與文天祥。
據(jù)宗譜記載,葉村鳳山余氏屬于璜(王堂)余氏德明公派,與遂安蘿蔓塘余氏同宗。根據(jù)譜牒史料,唐廣明元年,大都監(jiān)余延侃自遂安蘿蔓塘遷居開化金溪高屏(馬金高坪),越六世,余究于南宋建炎年間遷遂安十二都翔鳳山陽之大屋基。因余究父親余述和兄余珠分別為北宋熙寧時鳳陽知府和易州刺史,皆為郡州長官,皇帝敕命“璜(王堂)世家”,所以本支余氏稱為璜(王堂)余氏。璜(王堂)余氏遷居大屋基之后,人丁繁盛,后分德輝派和德明派,分遷各地,成為遂安望姓大族之一。
璜(王堂)余氏世家,讀書者多,為官者眾,曾受皇帝敕命,一時間風(fēng)光無限。因此耕讀傳家、崇文重教古訓(xùn)一直在余氏后輩中傳承發(fā)揚,將村塔稱之為雁塔,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止如此,葉村余氏還在村口河道上建起了青云渡、青云橋。在村口象形山崗上建起文昌閣。文昌閣與雁塔遙相呼應(yīng),四周竹林搖曳,松柏成林。殿內(nèi)供文殊菩薩,讀書人外出求學(xué)、進城趕考,都要先進殿跪拜,以求神靈庇佑。
雁塔、文昌閣、青云渡、青云橋,構(gòu)成了葉村余氏崇文重教的殿堂,在這山野之中播下耕讀傳家的種子,傳承雁塔題名的信念。雖偏居荒村,卻依舊心懷家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這成為歸隱荒野之中的精神支柱。
葉村鳳山雁塔大概也是這一精神支柱的形象體現(xiàn)吧。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義永華 吳若虹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