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蔣念文
手捧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翻閱了二百八十三頁的書之后,閉了眼——腦海里跳出三個關鍵詞:死亡,孤獨,性。作者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寫道:“我倒是在記憶深處喚醒了許多幸福的感受,也喚醒了很多辛酸的感受?!?/p>
故事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為背景,以“南門”與“孫蕩”這兩個虛擬的鄉(xiāng)鎮(zhèn)為人物的活動范圍。小說通過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的視角,用回憶的方式敘述一個被領養(yǎng)的孩子在寄養(yǎng)的家庭中度過了五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之后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的故事。書中刻畫了這個孩子的父親孫廣才、祖父孫有元、兄弟孫廣平與孫光明,以及鄰居等諸多人物,表現(xiàn)了人性最好與最壞的一面,愛與恨,尊敬與鄙視,恐懼與敬畏,憤怒與熱情。
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在雨中呼喊,然而他們又在喊什么?作者總是把人物放置在一個艱難的生存空間,然后展現(xiàn)他們關于人性的情感體驗。
書中的死亡總是猝不及防。整部小說描寫了眾多普通老百姓的不同死亡情形,陌生的黑衣男人之死、曾祖母被一條狗吃掉、爺爺主動求死、父親醉酒意外而死、母親安詳而死、弟弟見義勇為而死、朋友因病而死……每個人的死亡都似乎是猝然而至。死亡是人類社會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死亡也是人類文化的永恒主題,文學作品繞不開死亡這個主題,但作者余華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筆墨去描寫不同種類的死亡呢?我想,這不僅僅告訴讀者生命之脆弱,更多地要揭示主人公命運多舛,活著的人該如何努力地生活。
中國人活著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實現(xiàn)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如書中所寫,爺爺生前的石匠活做得好,也算得上一方人物,孫子孫光林從苦難家庭中脫穎而出考上大學,也算有所作為。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陶淵明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道家說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受儒家與道家思想影響,中國人的生死哲學就是:凡被懷念,便是不朽,追求永恒的意向。
書中作者不但寫了艱難困苦的“生”,還寫了離奇古怪的“死”,有關死亡的種種,作者是通過“我”的回憶,把它敘述出來,也算是一種“不朽”吧。
另外在書中,無處不彌漫著被拋棄的孤獨感。親人的漠視、朋友的離去,一次次把主人公孫光林打進孤獨的深淵,伴隨著被拋棄而來的是接二連三的苦難與孤獨。兩個被拋棄的人,一個是“我”,孫光林,一個是“國慶”,童年的“我”和伙伴,像只麻雀到處亂飛。
小說描寫能感受到的孤獨的意識,為了擺脫孤獨而放下自我,虛張聲勢地走去一個不屬于自己的群體。整篇回憶籠罩在一層灰蒙蒙之中,憂郁與躁動,不可名狀的恐懼,充斥著“我”的記憶中,像是一場有始無終的細雨,狼狽不堪的人只能壓抑,在細雨中呼喊。嚴峻的現(xiàn)實告訴你,總要一個人,嘗遍孤獨,承受孤獨,才能變得強大,成長就是與孤獨和解的過程。這大概就是書中對孤獨最深刻的解讀。
小說《在細雨中呼喊》主要由少年世界與成人世界組成的核心故事。青春懵懂,對異性既向往又有恐懼,書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展示了那個時代年少時的壓抑與苦悶,揭示了那些孩子的心酸歷程。
死亡,孤獨,性,這是小說留給筆者最深的印象,除此之外,尖刻、冷漠、直白的語言特色,也詮釋了苦難的黑色幽默,寫出老中青三代人的生命之歌,蘊含在生命中的苦難以及應對苦難的頑強,也讓我難以釋懷。
在細雨中呼喊,在絕望中堅持。走過苦難,通過不懈的努力,書中的主人公順利讀完高中,考上了大學,經(jīng)歷風雨之后見到了彩虹,這是小說留給我們讀者的一絲亮色?;蛟S,這就是作者回憶后的那份幸福與那份辛酸。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鄒楚環(huán) 王志仙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