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姚彥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前舉行的2023千島湖創(chuàng)意生活周期間,里商仁燈、麥稈扇、竹編、魁星舞……不少獨具淳安特色的非遺技藝和非遺表演強勢“出圈”,驚艷四座。
如何把非遺“厚家底”轉變?yōu)榘l(fā)展“新引擎”?筆者認為,要守好保護底線。科學認識是保護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是珍貴的歷史遺產,但如何保護卻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對此,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手上有招、腳下有力。同時,要加強傳承利用,讓非遺真正活起來、走更遠。
要堅持以“人”為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中,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的核心地位。無論是傳承人、表演者、手工藝人,還是那些擁有特殊知識和技能的人,他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它們不是靜止不變的。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保存和傳承,還要鼓勵其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要在尊重傳統(tǒng)的同時,讓這些文化遺產與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意義。
非遺傳承保護既是一道民生考題,也是一項發(fā)展議題。讓我們釋放“文化力”,推動非遺融入生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讓我們激活“發(fā)展力”,將非遺文化“厚家底”轉化為發(fā)展“新引擎”,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發(fā)展。如此,非遺之“花”才能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絢麗綻放。
千島湖新聞網編輯:汪蘇潔 馬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