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余昌順
三百二十九人的左口自然村,是當今左口行政村人口的五分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里是兩個鄉(xiāng):左口鄉(xiāng)與瑤村鄉(xiāng);隨后是左口鄉(xiāng)與橋西鄉(xiāng)。后來千島湖形成又逢人民公社,左口鄉(xiāng)與橋西鄉(xiāng)部分未被淹沒的村合并成立了左口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也從左口搬到了顯后。到了2006年,原光昌鄉(xiāng)的五個村并入,鄉(xiāng)政府又從顯后搬到橋西村龍坑塢自然村。鄉(xiāng)域在不斷變化,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在不斷變更,但左口這個名稱一直巋然。左口是自然村名,也是行政村名,還是鄉(xiāng)名,這個小小的自然村很讓人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
在早先的左口鄉(xiāng),左口村確實處在相對中心的位置,恰恰處在左右兩源交匯后的下方。關于“左口”這一名稱的由來,《淳安縣地名志》上是這樣說的:村址于十八都左右兩源匯合處左邊,故稱左口。左口不僅只有左邊,它還有廣闊的右邊,那就從右邊說起吧。
三個龍源那邊排
從西南往東北,龍源、雄龍源、雌龍源并排開來,水流從西北往東南,三條源像一隊戰(zhàn)士堅守著這片土地。用雌雄來做地名,極為少見,一個物態(tài)的地域給了一個動物性別的名稱,顯示著這方人的特別。
我們從東邊這條雌龍源說起。這條源全長十六公里,是三條源中最長的,目前有兩個行政村:雌龍源與石嶺后。石嶺后姑且不說,光雌龍源村就夠龐雜了。據(jù)不完全計,在十幾公里的范圍內,散布著十五個自然村。這個村基本上占據(jù)著這條源,它的范圍像過去的一個小鄉(xiāng),一個村住的人說同村不如說同源更為合理。
雌龍源的源頭其實是分兩個源的,從西邊過來還有一個源,那個源里還有一個村,黑嶺塢底,村莊在兩溪交匯處附近。一個叫“腳”,一個叫“底”,恰恰能說明這里是源頭地帶。感覺里嶺腳處在正源,而黑嶺塢底處在偏源。在村里往西看,小源深深,遠處的山嶺也不算高。這往西走覺得能走到雄龍源或者龍源,但其實不然,而是更西邊的十八都源的方家。為什么是這樣呢,是因為雌龍源比其它兩個龍源更深更遠,它的源頭尾部搭不上另兩個龍源尾部,另兩個矮了,夠不到。
奎星橋,是雄龍源的水流進千島湖的水口,這村莊由兩個小村搬遷過來,一個叫小查塢,一個叫百尖頭。小查塢屬于龍源莊,百尖頭屬于塘邊。兩個小村形成混居的狀態(tài),但仍各自分屬原先的行政村管轄?,F(xiàn)在的奎星橋村依山面湖,風光十分了得,真有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
上平下陡的雄龍源,孕育出這里的村莊特點。百尖頭是典型的代表,它基本上是坐落在一屏山的山頂了。百尖頭海拔五百五十米,站在那里極目遠望,一座座山頭聳立遠方,像竹筍,像塔林。在這些眾多的山頭中,靠近雌龍源方向的山更為陡峭,更為星羅棋布。無數(shù)的山尖,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線上,如一支千軍萬馬的隊伍。
奎星橋村里還摻雜著小查塢搬下來的村民,小查塢是龍源這條源里的小山村,它其實處在龍源的一個支源里,在下龍源與龍源溪交匯。但這個小山村的出入主道是在龍源村,翻座山四五里路。重點要說的,不是小查塢,而是這個龍源村。整個龍源莊村有九個自然村,占地十八點四平方公里。過去叫龍源,后來避諱縣內的同名村,加了個莊字,叫龍源莊。龍源是龍源莊村的一個中心村。
三座名山三角立
天堂山、蔗山、金紫尖,這三座山,其中兩座在“左口的右邊”。三座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山上都有一處有一點名氣的寺廟。有一個特征:名山必有名寺。是山吸引著寺,還是寺助推著山更揚名?可能都是吧。凡名山大川,都有叫得響的寺廟盤踞。這三座山中,除金紫尖的自然稟賦相對出眾外,另外兩座并沒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也沒有規(guī)模上的龐大現(xiàn)象。
天堂山,處在龍源口子右邊的這座山,海拔七百余米,從05省道方向看,或是從光昌邊看都是一座基座龐大、四平八穩(wěn)的山。沒有突兀高聳的山峰,沒有嶙峋怪石,甚至山上的樹,也沒有那么高大,很少見得到參天大樹,也缺少淳安比比皆是的馬尾松與杉木。
天堂山的南邊不遠處就是蔗山,蔗山的海拔略高于天堂山,有七百八十米。但蔗山不是海拔出名,從地理角度說,它是許多水系的源頭,《光緒淳安縣志》里是這樣記載的: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分八面,水注十派。昔人植蔗于此,中有宋齊邱讀書石室。一座山有十條山澗小溪的源頭,可見這山的不一般,長得怎么樣才有這樣的形狀:山分八面,水注十派。有十條水源的地方,自然是一個豐靈之地。這座山在豐坪的北邊,瑤村的東邊。它流經(jīng)豐坪,只是一條細細的澗水,在枯水期幾乎看不見,因為豐坪是一個高山臺地,不太可能有豐盈之水。
瑤村可能與蔗山聯(lián)系得更為緊密,這種緊密是與蔗山之間的人文關系。蔗山山頂曾經(jīng)有個庵,叫白云庵,那庵堂是自然形成的,古人后將其改建成廟,古人也在此讀書。石室,廟堂,讀書;也有可能是石室,讀書,廟堂。神奇的是,石寺廟邊上還有一株金、銀同體的桂樹,桂樹邊上還有一個井。多少年過去了,山頂?shù)膹R宇早已無人,沉于沉寂。桂樹仍枝繁,井水仍清盈。
金紫尖是淳安的傳奇之山,前幾年縣內外人趨之若鶩,人們對它的熟悉可能超越其它地方?!豆饩w淳安縣志》中的記載文字比天堂山與蔗山都多,還附詩兩句:在縣北八十里,高二千丈,中峰圓石聳峭,光瑩無草木,其旁兩峰若俯,每旭日照灼則金紫閃爍,其色不可捉搦。上有九瀧瀑布。洪震老詩:白波九道汩流雪,青玉雙峰長拄天。古人的計量與今有別,在此文中,說高二千丈,準確地說應是海拔一千四百五十一米,在我縣名列第四。關于金紫尖,古人的描述,已經(jīng)很詳盡。因為多有去過,不必贅言。我只想加一句,這山的山崗與王阜交界的地方像薄薄的一堵墻,走在上面往兩邊看都很嚇人,就是這墻把金紫尖這邊的人圍住了。所以,在金紫尖山麓,就有點盡頭之感,也有安全之感。當然再高的山也擋不住驢友的好奇與意志,金紫尖也因此成了驢友的目的地。此地有霧凇,有獼猴,有蛙蛙魚,有風景,驢友自然愿追逐。
邊界有三面
金紫尖再往北,是左口右源的源頭。源頭翻過桐木嶺,就是王阜的鄭中。在桐木嶺腳有個獨一無二的村,桐木嶺村。這個村是個真正意義上的“特區(qū)”,一村兩鄉(xiāng)管轄。這邊是左口的方家,那邊是王阜的鄭中。兩邊管的戶數(shù)差不多,各二十來戶,七八十口人。兩邊的戶頭插花住,完全是一個村的樣態(tài)。
桐木嶺邊的擋柱尖有一千一百多米,桐木嶺也有八九百米高。因為高,這條嶺對兩邊的山民來說,最大的記憶是冷。桐木嶺的老鷹尖上,也就是嶺頂,有個雪洞,讓大家記憶深刻。這個雪洞,像堡壘、似工事,洞內由過了鑿的青石板鋪就。頂部是層層疊加的石頭,四周是厚厚的青石,除了一個拱形小門外沒有任何窗戶,所以,人們叫它:雪洞。其實雪洞承擔的是亭子的功能,供來往行人休息歇腳,畢竟有二十五里路程。
桐木嶺只是方家的一個小小自然村,真正的方家與它相距十幾里路。蜜蜂尖處在方家與桐木嶺之間的一個叫竹坑塢的地方。我們只到了蜜蜂尖的山腳,在山腳望山尖,此山像從另一座山上長出來一樣,直插云霄,如同一支竹筍,也如同一只倒立的蜂。
黑坑塢是從東往西的一條塢,還有個小地名叫黑嶺腳,與雌龍源的黑嶺塢底東西對應。在左源的口子,有著獅象守門的淳安經(jīng)典地理特點,同時在這個“門”內還有一個母豬下槽的山形。這些山形都在告訴人們這方地理的大祥大吉。就是因為有這個左源與右源交匯處,有無限復雜的口子,才有“左口”這個稱謂。
在這文章快要結尾的時候,聚焦到左口行政村?,F(xiàn)在的左口村由九個自然村組成,在這九個村中,我對九龍這個小流域特別感興趣。九龍村是這條源里稍寬的地方,村口很緊,有獅象把門之說,山間水田最多的是官田村……
我數(shù)了數(shù),左口與七個鄉(xiāng)鎮(zhèn)交界,是我縣交界鄉(xiāng)鎮(zhèn)最多的鄉(xiāng)了。交界之地往往不僅是彼此兩面,一定有無形的一面,隱藏其間,待我們去尋找。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