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馬盈盈
今年是我教書的第十二個年頭,因去年的一次工作機遇,我選擇了去迪拜援教。我從汾口鎮(zhèn)小學來到了萬里之外的迪拜中國學校。
迪拜中國學校是我工作的地方,它猶如一顆種子,在迪拜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昂揚生長,實現(xiàn)了中國全日制基礎教育海外辦學的零突破。這也讓海外華人子女享受國家優(yōu)質基礎教育的夢想成為了現(xiàn)實。
在迪拜工作的一年時間里,我喜歡上了這里,這里改變著我的理念。這里的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學習中文、英語、阿拉伯語三種語言,“融合、創(chuàng)新、時尚”的主題也影響著迪拜中國學校。
一次善良的傳遞
剛到迪拜中國學校,我接手的是24人的一年級。
一年級的學情超乎了我所預判的情況,24名學生中半年內轉入迪拜的有8名,其中零起點有4位,其他4位孩子幼兒園接觸的識字、數(shù)學等學習情況也不盡相同;迪拜出生學生有9位,大部分是零起點學生;在迪拜生活一年以上的學生有7位。這些孩子的中文基礎、學習情況差異很大,家庭情況各異,因此在雙語備課的同時,我們還依據(jù)學情,利用有趣的小組活動讓每個孩子參與其中、動起來。
每位孩子就像一棵棵小苗,需要呵護?!皭邸笔莻鬟f給孩子最好的養(yǎng)料。
猶記得“一件上衣”引發(fā)的故事。班里的孩子童童距離學校很遠,每天六點多就要從家里出發(f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那天,我正在上語文課,看見她努力地睜著眼睛、拼命想聽課,可是卻忍不住地打哈欠,最后撐不住睡著了。
我輕輕走到她身邊,悄悄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她披上。課間操時,她把外套還給我,告訴我她今天起太早,很瞌睡。我摸摸她的頭,告訴她我看到了她的努力,理解她。
我沒想到這樣一次不經(jīng)意的小事,給學生傳遞的力量是很深遠的。
又過了幾天,我在上書法課時發(fā)現(xiàn)班級里的一驁同學不舒服,我問他怎么啦?他說他很冷,我立即轉身去調整教室里的空調溫度,當我調整好空調,回到一驁同學身邊時,同班的楊偈同學已經(jīng)把自己的外套給他披上了。
愛是一顆種子,只要播撒在孩子的心中,遇到適宜的時空,就會開出溫暖的花朵。
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中,孩子們也學會用愛表達自己的愛。他們的一個擁抱、一幅畫、一張小賀卡都會讓我感到驚喜。每到周五的時候,希希和月月兩位小朋友的父母會晚接一會兒他們。有時候我會陪著她們讀繪本,有時候她們一起幫我做值日。記得一次,我給她們講了西瓜的繪本故事,我去了一下廁所,回來時希希讓我閉上眼睛,說要送給我一個禮物,當我睜開眼的時候,卡片上“馬老師我愛你!”幾個字映入眼簾,我頓時眼眶紅潤,把她們擁入懷中。
在迪拜中國學校,我學會了包餃子、做包子、做燒麥、梳辮子、縫衣服,與孩子們一起我嘗試了很多第一次,每一天的點點滴滴充滿感動。
一場修行的磨礪
迪拜中國學校的校訓是“立志、努力、為公”。來到迪拜中國學校,我看到了它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辛、堅持中的突破。“從一群人的教育走向每個人的教育”——文化墻上的這行字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一切源自2020年3月,尹立平校長懷揣著教育的夢想來到迪拜。疫情中,他在只有一張床、一張辦公桌的單身宿舍里每天工作超12小時,為辦好這所學校撰寫近11萬字中英文材料,創(chuàng)造出了“迪拜奇跡”,也讓迪拜中國學校如期開學。
我們是第三批援派教師,面對新的環(huán)境、崗位、挑戰(zhàn),我們也將繼承并發(fā)揚這種質樸、無私、奉獻、擔當?shù)木瘛?/p>
一到迪拜,我們32位老師顧不上倒時差,就以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學習規(guī)章制度、制定家訪安排表、對孩子們的情況進行摸排、完成教室布置、組建班級家委會……
身兼數(shù)職的徐宏燕老師,既是教科室主任又是首席導師,她常常在放學后打掃好衛(wèi)生,又緊接著安排我們教師的英語培訓課程;教師培訓課程結束后又要加入托管,還要值班巡查,用她的話說:真恨不得自己能有三頭六臂才好。
還有工作量驚人的裘海波老師,她負責7個年級的音樂教學,還要指導合唱團、進行拓展課的教學。上課上到嗓子啞了,她微笑面對;腳扭傷了,她坐著輪椅來到教室,沒落下一節(jié)課。
還有詹喜慶老師,他教授13個班級的美術課,還負責兩個拓展班的教學任務。教學上他針對地域差別以及學情差異,對已有教材進行了甄選和統(tǒng)整,實施主題式的項目教學。無論是放學、課間、中餐管理,他都和孩子們相處融洽,孩子們經(jīng)常嘰嘰喳喳地圍著他,很喜歡他。
還有數(shù)學老師方小東,他不僅超量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為學校分憂解難,克服學校作業(yè)本不全的困難,自己命題,進行題組教學。
……
每一位老師都用自己的行動展示著杭州教育人的師德風貌與專業(yè)精神。在這個校園中,我們用實干追逐教育的夢想,用赤誠的愛奉獻教育事業(yè)。
一封家書的牽掛
作為一位母親,我放不下的是自己的一雙兒女。選擇援教意味著這段時間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每當我在迪拜下班時,在地球那一頭的孩子們已經(jīng)睡覺了,此時思念總是涌上心頭。
于是,我和孩子約定,定期給他們寫信,用一封封家書寄托牽掛。我第一封信是寫給兒子的,我懷著忐忑的心,不知道跨越萬里、心靈期待的文字是否能抵達孩子內心的彼岸。
來到迪拜中國學校后,我其實也開始反思自己在育兒上的問題。自己在教育第一線,心中常常很焦慮,對兒子的苛刻,忽略了他在學習中的無助,更沒有察覺到孩子渴望家人對他的理解、幫助。
在迪拜我真正接觸到一年級的孩子們之后,才慢慢明白兒子的感受——他學習得很吃力,他可能也很想學好,在他最想要獲得幫助的時候,我沒有給他有力的幫助,只管盯著他寫作業(yè),寫到半夜,第二天早上五六點接著寫;忽略了他本身是零起點的同時,還是個慢孩子,沒有等他,一下子把他送到“快賽道”上,沒有照顧到他的感受。
國慶節(jié)前夕,我收到兒子的回信。他在信中說他以為我去迪拜很快就會回來,他還告訴我,他的生活發(fā)生了改變,現(xiàn)在每天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去早餐店吃早餐;他說,他很想我,想聽媽媽上課……
我一字一句反復讀著兒子的回信,感覺孩子成長了,生活上獨立了,心中的那份擔心終于釋懷。人生第一次收到兒子的來信,特別珍貴,也特別有意義,讓我看到了他的成長,他對于生活的思考。
我在迪拜這段時間,家庭的重擔甩給了丈夫,一封封家書共同見證著兒子、女兒在他的照顧下成長,一切都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了。300多天考驗著我對工作的態(tài)度,也見證了丈夫的傾力支持。
我在迪拜教書,看見很多,唯有愛、成長、反思才能走得更遠。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鄒楚環(huán) 姜智榮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