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余書旗
淳西一帶把很多用竹編制的器具稱為“笠(音)”,比如說背笠、十兩笠、四兩笠、挈框笠、鹽笠和油笠等。
先說背笠吧,背笠是一種約45㎝x30㎝x30㎝的竹筐,筐沿有環(huán)形繩索,可以背,以前最常用的是打豬草,也可以當籮筐挑點東西。與此相似的竹制品有背簍,背簍比背笠稍大,呈橢圓形,用的是二層或三層篾片編制的,粗糙,縫隙大,不能放粉和米等小顆粒精細之物,是粗放型的器具。而背笠則不然,用料講究,多為第一層篾片編制,細密又結實,笠口用“籮桐皮”綁扎,妥妥貼貼的,美觀大方。所以,背簍和背笠是兩種不同的竹制品用具。
和背笠相比,十兩笠和四兩笠就小多了。乍一聽這名字,你或許認為這器具也太小了吧,其實不然,“十兩笠”能盛得下六七斤大米,就是那稱為“四兩笠”的,也可以盛兩斤多大米。雖然都是盛東西用的,但用途不一樣。十兩笠的功能,說通俗一點就是一個竹片編制的手提袋,出門可以帶干糧,可以上街購物。而四兩笠的作用就單調了點,一般是放種子用,種豆啊種玉米啊,播種的時候,用繩子系在腰上,掛在前面,彎著腰放種子方便。我想了一下,用重量單位當器具名稱的還真不多,之所以取這個名稱,也許是個比喻吧,就像那千斤頂不會剛好能頂一千斤,只是形容它的力量很大而已。
和十兩笠用途差不多的還有挈框笠,挈框笠和十兩笠的底部差不多大小,但矮多了,高度只有十兩笠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說十兩笠是大一點的手提袋,那么挈框笠就是小手提袋,僅此而已。
笠很少有帶蓋的,但鹽笠是例外。鹽笠比普通籮筐稍低一點,但形狀不一樣,是直筒的,有蓋。
所謂鹽笠,它真的和鹽有關,它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社會底層人謀生用的器具。我的祖父年輕時便是這支隊伍的一員,他們的行當是“擔鹽”。這種行當算不得是小商小販,其實就是一個挑夫,有固定的進貨和銷貨渠道,把鹽從淳安賀城鎮(zhèn)挑到江西景德鎮(zhèn),出售以后,回購一些小件瓷器到家鄉(xiāng)販賣。那可是幾百里的路程啊,全靠一雙腳板,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為什么祖父那一代人要選擇不遠千里跋涉,把鹽挑到景德鎮(zhèn)去呢?獲取利益是最基本的答案,但他們?yōu)槭裁床贿x擇近一點的地方?祖父那一代人早已不在人世了,已經無從問起了,只有那一句“性命換鹽”的口頭禪還在老一輩人的口中流傳。
偶然間,看到了2021年6月7日衢州日報一篇題為《追尋·使命——開化紅色貿易線:突破封鎖,為贛東北蘇區(qū)“輸血”》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1932年9月12日,中共贛東北省委發(fā)出《關于打破敵人封鎖食鹽計劃》的通知,要求各縣黨組織與蘇維埃政府必須加緊領導與發(fā)動蘇區(qū)廣大工農群眾,鼓勵他們積極尋找新的路線和新的線索,并提出運用軍事力量的配合,打破敵人的封鎖或截斷敵人的交通;在白區(qū)建立商店鹽店;組織擔鹽隊,建立秘密運鹽路線、運鹽站;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出去買鹽等一系列打破敵人食鹽封鎖的措施……”這段文字應該對當時淳安遂安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擔鹽到景德鎮(zhèn)有了間接的說明。電影《閃閃的紅星》反映的正是那個年代的真實歷史背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那時候,食鹽對于蘇區(qū)是多么重要。聽父親說,祖父擔鹽到景德鎮(zhèn)也剛好是在那個年代,兩者說不定會有些關聯。
說罷了鹽笠說油笠,油笠自然跟油有關。家里有一只油笠,與其它的竹制品不同的是,油笠分兩層,有內膽和外套。內膽是白鐵皮加工而成的,接縫處用錫焊接,有套蓋,嚴絲合縫,就如我們現在也能看到的白鐵皮油桶一個模樣,不同的是我家的這個有竹片編制的外套。聽母親說,這只油笠是外祖父年輕時置辦的,為的是到常山去購菜油到家鄉(xiāng)販賣賺點小錢,間或也加入擔鹽的隊伍去一趟景德鎮(zhèn)。外祖父命短,母親十三歲時,他便撒手人寰。外祖母后來帶著我的母親改嫁時,把一擔油笠其中的一只帶了過去。我母親出嫁時,外祖母把她出嫁時她母親(我太外婆)給她的一只萱桶和這一只油笠當嫁妝,給了我母親。這只油笠一直用著,放過油、粉和米,再之后不用了,便一直放在樓上的角落里,任其落滿塵埃。前段時間,我把它找了出來,清理了一遍,不曾想,這一百多年前的老物件,看看還挺好的,留著吧,也是一個紀念。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