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鮑藝敏
瀛山書院之“得源亭”內,現存碑刻七通,其中王畿的《瀛山書院記》最為“高大上”,字數也是最多的,約2260余字。
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山陰紹興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是王陽明弟子,也是“浙中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畿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揚“心學”,認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心是無善無惡的,那么意、知、物亦皆無善無惡。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佛學中“空明無礙”的意思?
王畿的這篇碑文牽涉到一樁公案,那便是揚“心學”,貶“理學”,即“尊王辟朱”。他寫《瀛山書院記》的緣由,碑記中已經明確無誤告訴了大家:“明隆慶戊辰,宛陵周子恪來令遂。周子伯兄太常君怡,嘗從予與緒山錢子游,深信師門良知之學。其治遂也,以振起斯文為己任,每攜同志諸子弟訪瀛山方塘之舊,銳意興復,聚材鳩工,辨方正位,命方應時董其役,方嘉會、方言等任其勞。經始于七月之望,再越月而落成,凡為屋二十有四楹,仍匾曰‘瀛山書院’。中為‘格致堂’,前為‘登瀛亭’,后為‘二賢祠’,規(guī)制宏麗,而數百年之既廢者煥然復新矣。應時謂事不可以無紀,因受命于周子,走書幣來征言?!?/p>
說在隆慶戊辰(1568)年,宛陵(今安徽宣城地區(qū))的周恪任遂安知縣,他的長兄周怡(隆慶元年,擢太常少卿,故稱太常君怡),曾游學于我和錢德洪,對恩師王陽明的“良知”學說深信不疑。周恪把振興文化事業(yè)作為己任,與方應時等人倡復瀛山書院,并于隆慶二年七月十五日動工,歷時兩個多月完工,修整房屋二十四間,使瀛山書院煥然一新。
王畿寫這篇碑記的時間是隆慶三年(1569),即瀛山書院修復后的次年。方應時那時還是一介生員,他作為修繕項目的主持人和管理者,認為文化復興這么大的事,不能沒有一篇記文,于是受命于縣令周恪,“走書幣來征言”,帶著書信和稿酬來請我寫篇記文。
碑記文字委婉,若不細加甄別,容易忽略作者的真實意圖。書院作為一個文化陣地和學者講會的平臺,政府歷來重視并時刻留意。王畿作為王陽明弟子,時時處處不忘播撒“心學”的種子,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促使書院由朱熹的理學轉向陽明心學,占領思想高地。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思潮和文化現象。直到明萬歷七年(1579),宰相張居正出頭,不惜得罪“心學”,力勸神宗禁毀陽明講學書院,黜先生,逐弟子。朱熹理學重新成為學界主導,陽明心學黯淡退隱。清朝開始,“尊朱辟王”已成為主流。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刻瀛山書院記》就未收錄王畿的這篇記文,有些地方志中即便收錄,內容也刻意進行了刪減,弱化了作者的本意。
我們來看看王畿在碑文中都說了些什么。
他說:“自陽明先師倡‘致良知’之教,風聲遍于海內,凡名區(qū)勝地,往往創(chuàng)置書院,以為聚友講學之所?!边@話確是實情,沒有虛夸的成分。自從陽明先生創(chuàng)立“心學”以來,大江南北盛行了百余年之久。
接著道:“夫道有本,學有機,不探其本,不循其機,雖豪杰之資無從而悟入。千古圣賢,惟在會理性情。是謂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道之本也?!痹谕蹒芸磥?,“良知”是每個人先天自足的本體,就是那一點虛明,無需學習、無需思慮、無需修正;若是你不能體悟這一點,縱使你具備了豪杰之士的資質,也難以悟得進去?!跋才肺窗l(fā)之中”,便是作圣之機。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玄”?這與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有本質的區(qū)別。
我們知道,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便是良知的意思,不是我們理解的知識、知道的意思,“良知”就是我們先天的道德本心,“良知”發(fā)動就是“行”。善念發(fā)動保存它,惡念發(fā)動剔除它,時時觀照它。所以他說:“世上的人都外衣冠內禽獸,心理不一,言行不一,我太恐懼這樣的事,所以揭‘知行合一’之教?!?/p>
王陽明為說明這個“良知”,作了一個很形象、生動的比喻:“良知猶如主人翁,私欲猶如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齊矣。若主人翁服藥治病,漸漸痊可,略知檢束,奴婢亦自漸聽指揮。及沉疴脫體,起來擺布,誰敢不受約束者哉?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傳習錄拾遺》)
關鍵的話還在后頭:
“顏子沒而圣學亡,千載不傳之秘,始終于濂溪而傳之明道,曰主靜無欲,曰定性無事,此其的也。龜山、上蔡、豫章、延平皆令學者先立大本,觀未發(fā)已前氣象。師友淵源,相守以為學脈,沿至考亭,學始一變。其曰為學在于窮理,窮理在于讀書,讀書在于循序致精,而居敬持志以為之地。隔涉幾重公案,延平嘗欲授以未發(fā)之旨,自謂當時貪聽講論,又方酷好訓話,不得盡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無一的見,易簡支離,孰同孰異,必有能辨之者矣?!?/p>
王畿這里說:“顏子沒而圣學亡,千載不傳之秘。”這是《傳習錄》中師徒間的對話。王陽明弟子一個叫陸澄的心里久存了這段疑惑,所以他向老師提了出來。王陽明告訴陸澄說:“顏回是體悟孔子圣道最全面的,所以他死后,你看孔子‘喟然一嘆’就知道了。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他看透學透以后才能說出的話,博文、約禮為什么善于教導他人呢?學者需仔細思量。圣道的全部,即便圣人也難以用語言表達給他人,必須求學者自己用心體悟才行。顏回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亦即文王‘望道未見’之意。望道而未見,才是真見識。所以顏回死后,正宗的孔子圣學就不能很好地傳下來?!?/p>
“龜山、上蔡、豫章、延平”是指四個人,有必要解釋一下。王畿說的“龜山”即楊時,字中立,號龜山。他是程頤、程顥的弟子,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先生”。又與羅從彥、李侗并稱“南劍三先生”,是公認的“閩學鼻祖”。
上蔡先生即謝良佐,因他是蔡州上蔡人,故有此稱呼。他還是上蔡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心學的奠基人,是湖湘學派的鼻祖。他上承二程之學,下啟朱熹之學,在理學發(fā)展中真正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
豫章即羅從彥,字仲素,號“豫章先生”,豫章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默坐澄心,“不唯進學有力,亦是養(yǎng)心之要?!比绻靶墓俨豢纤肌?,就會誤入歧途,成為“死灰枯木”。
“延平”即李侗,字愿中,福建南平人,學者稱“延平先生”。他是程頤的二傳弟子,也是朱熹的老師。他認為萬物皆統(tǒng)一于天理,主張“理與心一”,體認“天理”的最佳方式就是“默坐澄心”。朱熹曾將老師的語錄編為《延平答問》。
“沿至考亭,學始一變”,這明顯是在批評朱熹了。朱熹人稱“考亭先生”,說他老師延平的學說傳到朱熹這里,學說開始變味了,只是講什么“為學在于窮理,窮理在于讀書,讀書在于循序致精,而居敬持志以為之地?!边@些“窮理、讀書、居敬、持志”的功夫,距離“道”的本體相差甚遠。
接下來話鋒一轉,道:“自先師發(fā)明不學不慮之旨,以開來學,循溓洛之緒,上遡洙泗之傳,所謂未發(fā)之中也。慎其機于不睹不聞之微,推其至于無聲無臭之妙,范圍曲成,通晝夜之道,而知者惟此而已?!?/p>
說他恩師的“致良知”學說,追循濂(周敦頤)、洛(程頤、程顥)之余緒,往上溯源洙泗(孔子)儒學之道統(tǒng),是“未發(fā)之中”的虛明狀態(tài):“不睹不聞”、“無聲無臭”,靜默澄明,不著一相。按照我的理解,這就是道家所謂天地初始的“混沌”,佛家證悟之后的“空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為這種狀態(tài)一旦用言語解釋,便著了“相”,難免以偏概全,聽者如墜云霧之中,不得真諦。也難怪禪師只能等候機緣,瞅準時機,靠猛然一聲“斷喝”來相助弟子開悟。正可謂“一聲一乾坤,一花一世界”。
王畿想起了老師曾經說過的話:“先師嘗謂‘格致之說有異,每疚于心,因取晦翁全書讀之,晦翁固已深悔之矣?!边@里更以朱熹的口吻,深悔自己偏重外在事物的“致知”過程,而忽略了對“心性”的揭示。
王畿寫這篇碑記時已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文末有“不肖年踰七十”句,但他還想“策杖訪瀛山,相與登格致堂,問活水之源”,目的是“申究先師與晦翁證悟之因,以助成弦歌之化,非徒一嘆而已也?!?/p>
這個愿望在第二年,即隆慶四年(1570)就達成了,王畿應門生周恪的邀請來到瀛山書院講會,據方宏綬《四刻瀛山書院記》載:“隆慶庚午,周侯恪以禮請抵瀛山,發(fā)明格致之學,風馳云附,稱盛絕焉?!蓖蹒転榱诵v“心學”也是拼了,他以73歲的高齡應邀來到瀛山,把陽明心學作為瀛山書院講會的主旨,并迅速占領了這個陣地。巧的是,這一年秋試,方應時考取了舉人。史載他“喜聆錢、王緒論”,為此,王畿特作《夢征篇》勉勵方應時,莫要辜負了師友興辦瀛山講會的期望。
隆慶六年(1572),作為一個標志性事件,瀛山書院將周恪奉祀于鄉(xiāng)賢祠,并改“二賢祠”為“三先生祠”。你想,周恪只是離任遂安,并未過世,這時候書院把他與朱熹、詹儀之一并奉祀,可見陽明心學一脈在瀛山書院的尊崇地位。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葉青 馬峰明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