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在湖南常德的一面石墻上鐫刻著這樣一首詩:“一夜風云變,上海大屠殺。爾琢拔刀起,血誓效討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發(fā)。”這短短的詩行,是烈士王爾琢投身革命、奮斗一生的真實寫照。
王爾琢,1903年生,湖南石門人。他曾就讀黃埔一期,是周恩來最看重的學生之一。他先后參加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后來又隨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參謀長、紅四軍參謀長,是工農紅軍最年輕的參謀長。他曾慨然明誓: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須。由此被眾人贊譽為“美髯公”,又被笑稱為“中國的馬克思”。1928年8月25日,王爾琢在江西崇義縣思順圩追勸叛徒時不幸英勇犧牲。
1923年10月8日,王爾琢與從小青梅竹馬的鄭鳳翠攜手走進婚姻殿堂。然而,幸福恩愛的蜜月生活只持續(xù)了短短3個月,王爾琢便離家別妻赴黃埔軍校學習。臨別時,王爾琢對已有身孕的妻子說:“生兒是你的靠,生女是你的伴,生兒取名摘祚,生女取名桂芳。”但誰也沒有料到,這次分別竟成了這對蜜月夫妻的永訣。
1927年初,王爾琢隨北伐軍到達武漢。雖然軍旅勞頓,但他卻時刻牽掛著遠在家鄉(xiāng)的妻子和從未謀面的女兒。他托人在武漢黃土坡21號租了一間房,然后給妻子去信,要她們母女到武漢團聚。不料,“四一二”風云突變,戰(zhàn)功顯赫的北伐軍將領成了被通緝的“中共要犯”。王爾琢來不及在武漢等待妻兒的到來,就只身潛往上海尋找黨組織。
鄭鳳翠帶著幼女桂芳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武漢,滿懷期待地來到他們相約的小屋,丈夫卻音訊全無。在百般打聽王爾琢消息無果后,她極度失望地帶著女兒默默回到湖南老家。行前,她給丈夫留下了一封信:“我和你的女兒小桂芳,于二月初二從家動身,在長沙住了三個月,直到二十八日,才好不容易來到武漢,來到你約我和桂芳會面的地方。不知你到哪里去了,沒有見到你,小桂芳心里很難過……”
王爾琢烈士墓
數日后,王爾琢來到相約之地,卻是人去樓空。讀到妻子情意綿綿又略帶哀怨的信,王爾琢不禁滿懷歉疚。他當即拿起筆,給父親寫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鳳翠母女此次來漢,未謀一面,深為憾事。兒何嘗不想念著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但上海、長沙烈士們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鳳翠娘家父母雙亡,望大人善待兒媳,見鳳翠如見兒一般……”
這是王爾琢的最后一封家書,也是他給親人留下的遺言。王爾琢在信中,既深情表露對妻女的憐愛,更鄭重坦陳“以身許國”的心跡,實際上寫了一封“托孤書”,充分表達了革命者在家庭與國家命運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寧可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情操。
配音制作:林男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