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聽朋友說,寧波電視臺有一檔節(jié)目叫“講老話”,每星期六晚上播出,主持人每念一句土話,就讓電視觀眾打電話搶答這句話的意思。這檔節(jié)目已經(jīng)播了好多年了,熱度不減。類似關于老話的節(jié)目,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也時有播出,內容是向觀眾解釋那些老底子的杭州土話是什么意思,我看過幾次。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語,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土語更能代表地區(qū)文化特色,方言土語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但方言土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時間長了,老的方言土語與新的方言土語口音上便有了差異,一些較老的方言土語也逐漸地淡出人們日常的口語交流。
以我身邊的見聞為例,先說“魚”字,普通話“魚”“余”同音。但我們小時候不是這么念的,“余”還是念“yú”,但“魚”念“女nǚ”字的近音nǖ。還有“語yǔ”字,以前我們念nǚ(女),現(xiàn)在小孩都念yǔ了。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些小青年或小孩對好些土語的發(fā)音已不和我們保持一致,而是越來越靠近普通話的念法了。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大批青年人外出或讀書,或經(jīng)商,或務工,導致年輕人與家鄉(xiāng)長輩之間的交流相對少了,便少了傳承的機會,因此,年輕人對上輩人早年經(jīng)常念叨的一些口頭語的意思恐怕不一定都能解釋得了了。
譬如:“雞不叫,狗不吠”,是指某一個地方很荒涼,而不止是冷清。
“去了個姑姑多了個家(這里‘家’指臥室)”,是指姑嫂不合,嫂子巴不得小姑早日出嫁。
“初一長些,十五短些”,是指某一件事反正是要做的,做一點少一點,別拖。
“東瓜杈上牽到北瓜杈上”,是指說話沒有條理,亂扯。
“衣服角都碰死人”,指目中無人,架子大,看不起別人。
“豬吃麥,羊去獵(趕)”,打個比方我叫甲去找乙,結果甲不但沒把乙找回來,連自己也不回來了,因為羊比豬更加喜歡吃麥苖,指用人不當。
“被窩里舞棍”,形容地方小,做事施展不開手腳。
“鴨子殼船”,指很小的船。
“鴨子殼”,指很小的湯瓶。
“兩人合(這里念gě)一只褲腳”,形容很鐵的朋友。
“身上能掛廿四把稱”,形容衣服很破。
“鼻頭吹得莧菜熟”,是說一個人愛吹牛。
“扁擔無釘兩頭溜”,說的是辦事不牢靠,兩頭無著落。
“朝看源頭,晚看水頭”,是指出門要看天氣。
這些語言雖是家鄉(xiāng)人的土語,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內容廣泛,無論是農諺還是歇后語,抑或是俏皮話,都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這些方言土語不但豐富了地方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是一方文化的傳承和連接在外游子的紐帶。或許有一天你在異國他鄉(xiāng)聽到鄉(xiāng)音,聽到這些家鄉(xiāng)的方言土語,你在感到驚喜的同時,也會倍感親切而更加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 (余書旗)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徐麗 徐滿萍
最新播報
更多>>掌上千島湖
微千島湖
淳安發(fā)布
千島湖新聞
三分鐘語音版
千島GO購
媒美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