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视频在线另类春色|一级在线AA免费观看|人人揉揉揉揉揉日日aV|国产剧情三级片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無碼精品A∨在線觀看中文|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朱熹在姜家——會友 悟道 講學 會文
發(fā)布時間:2008-11-28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在姜家瀛山書院所作的《題方塘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笨梢哉f是朱熹在方塘讀書思考,并面對方塘一鑒和瀛溪的源頭活水,臨流觸發(fā),切悟理學真諦的一首哲理詩;是朱熹理學思想豁然貫通,驟然升華的詩意勃發(fā)。
躑躅于姜家的山山水水,翻閱著塵封的遺文古籍,朱夫子那神逸于姜家的道道足跡,習靜于方塘的仙風道骨,講學、會文于瀛山書院和康塘百琴樓的諄諄善誘和點化之聲,仿佛又歷歷在目,縈縈于耳。
一、 會 友
朱熹來姜家是從會友開始的。北宋中后期,有詹氏一支在姜家的郭村馬凹里崛起。熙寧年間,有詹安為鄉(xiāng)先生,贈宣奉大夫,官浦江主薄。他“淹貫群書,尤深于經(jīng)術,其講解務通大旨,識古今治亂之要”。詹安于瀛山建書院,于瀛山之麓鑿方塘,“躬教五子,皆舉進士”。詹安之孫詹儀之,習研理學,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時詹氏家族還有很多在朝中為官的,其中詹儀之的伯父詹大方為工部尚書、樞密院使、參知政事;另一伯父詹大和為桐廬、臨川等郡守。他們均與時任宰相的張浚交厚,張浚曾薦舉詹大和擢守九江。張浚有子張?,精于理學,與詹儀之很早就成了學術上的朋友。時江西婺源人朱松,為秘書省正字,與張浚都是主戰(zhàn)派,私交也很深。故精于理學的朱松之子朱熹與張浚之子張?也早就志同道合,成為摯友。所以,詹儀之也很早就通過張?認識了朱熹。
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戊辰,19歲的朱熹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賜同進士出身。二十一年(1151)辛未,朱熹又入臨安(杭州)銓試(即對進士出身者進行的相當于現(xiàn)在的面試和考察的一種考試,就是對將任官職的進士進行出身、體貌、言談、書法和應變等能力的測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就在朱熹銓試后還在臨安訪友時,姜家馬凹里村的詹儀之也到臨安參加會試。會試后,到伯父詹大和的好友張浚家拜訪,正好碰上同在張家為客的朱熹。兩人相見,談及故里籍貫。當朱熹得知詹儀之為遂安人時,即有一種故人相見之感(朱熹祖藉婺源,歷史上婺源和遂安曾同屬徽州)。朱熹又想起小時父親朱松曾和他講過的與遂安康塘洪氏的通家至誼。父親早年在休寧石門求學時,就經(jīng)常到鄰近的遂安康塘會友洪氏,后來還為康塘寫過《洪氏宗譜引》等文。詹儀之也向朱熹介紹了詹家的情況和與康塘洪氏的姻親關系及兩家構書舍、育子戚的事,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畢生之誼,也為后來朱熹到姜家講學埋下伏筆。
詹儀之(公元?一1189)字體仁,號虛舟,南宋遂安馬凹里(今姜家上郭村)人。儀之祖父、父親、伯叔等都在朝中做官,詩書傳家。儀之從小就“慨然有志于學”,在爺爺創(chuàng)辦的瀛山書院刻苦攻讀,并研習理學,于紹興二十一年(1151)考取進士。儀之尚未為官時,暫且在家中的瀛山書院“孜孜以講學為任”和研習易經(jīng)理學為事,故鄉(xiāng)父老愛之,遠近仕子趨之,“訪師問學,篤志力行,以期入乎圣賢之域”。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帶著林中用等弟子自福建崇安去潭州(今湖南長沙)訪問時任知府的朋友張?,進行學術思想交流。乾道五年(1169),張?調嚴州任知府,呂祖謙任嚴州教授。呂祖謙,字伯恭,金華人,出身于宦官世家,幼承家學,隆興元年(1163)進士,與張?、朱熹相友善。這時的朱熹、張?、呂祖謙三人,學著東南, 時稱“東南三賢”。詹儀之如魚得水,特赴嚴州與張、呂“日以問學為事”。這年秋天,朱熹又率弟子來訪嚴州,與張?、呂祖謙繼續(xù)對“太極之理、中庸、孔孟之義”等進行進一步探究,詹儀之也參與其中,無所不談,獲益匪淺。詹儀之與朱熹的問學之誼又更為深入,遂成莫逆之交。這時,詹儀之表示了欲邀請朱熹到瀛山書院講學之意,鐘情書院引導和教育的朱熹欣然應允。
淳熙二年(1175),詹儀之任信州(江西上饒)知府。時朱熹、呂祖謙和陸氏兄弟(江西金溪人,當時中國東南另一理學支派陸九淵、陸九齡)等人在信州鵝湖寺(今上饒鉛山)論學,史稱鵝湖之會。詹儀之作為信州行政首長、又作為講會三方(朱熹、陸九淵、呂祖謙三人各為一方)朱熹這一方的第一人,至鵝湖與朱熹“往復問辯無虛日”,這段經(jīng)歷使詹儀之與朱熹“學之共鳴,友之相契”更甚。
淳熙四年(1177),詹儀之“帥廣東”,任“兩廣經(jīng)略安撫使,以濂溪(理學始祖周敦頤)舊治立祠曲江上,張?為之記”。這時,朱熹與詹儀之書信往復很多,其中有《與詹帥書》四封載《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七。時詹儀之“上書論廣鹽官鬻之弊”,深受“孝宗(趙?)贊許,革除官鬻之弊”。由此升為“吏部侍郎、克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事”,其中“討平安化蠻蒙光漸,世服其確”。這時,“有嫉之者飛語中傷之”,遂“責授安遠軍司馬袁州安置”。朱熹知道詹儀之這些際遇后,在與儀之的書信中說:“侍郎(儀之)丈入陪近班,日有論思之益,善類方以為喜。今乃以區(qū)區(qū)一方鹽策之故,輕去朝庭,識者不能不以為恨”。足見他們相互之間的知遇之重?!拔磶?,光宗登極,念儀之故官僚,許自便。”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儀之歸退故里。儀之為官,恪盡職守,嘗言:“居官之法,盡心平心而已。盡心,則無愧,平心則無偏?!鄙畹弥祆湔J同,故儀之歸退時,朱熹特至瀛山書院看望?!笆悄昶咴?,儀之卒于家”。朱熹聞訊,于次年又來儀之故里“具位致奠”,作《祭詹侍郎文》,為失去這樣一位契友而深深扼腕。
朱熹屢次來姜家,在詹儀之的引薦下,又結識了很多好友。其中有資料可詢的就有康塘的洪志曾父子四人、獅城無礙寺住持和另一任姓好友。獅城任姓好友的兒子任忠厚,于紹熙四年(1193)負笈從學于福建建陽考亭,成為朱熹門人。
二、悟 道
乾道五年(1169)秋,朱熹來嚴州訪張?后,詹儀之邀請了朱熹到瀛山書院講學,朱熹也早有到遂安游學和訪友之意。于是,朱熹在張?、呂祖謙等好友陪同下,隨詹儀之來到遂安馬凹里(今淳安縣姜家鎮(zhèn)郭村)瀛山書院。
一路上,朱熹為青溪(新安江)和武強溪的美景所陶醉。船過銅官峽,他觸景生情,作《清溪》詩一首:“清溪時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尖三十里,白云黃葉兩悠悠?!碑敽酱瑏淼轿鋸娤系脑S由山下時,詹儀之向朱熹講述了當年許由為逃避做官而南遁此山隱居的事,朱熹遂停船登上岸邊的一座小山頭賞起景來,又賦詩《過許由山》:“許由山下過,川水映明珠。洗耳懷高潔,拋筇墩上娛?!焙髞?,當?shù)厝司凸苓@座小山頭叫“朱墩山”。 朱墩山和許由山相依相偎,今天已成兩座小島。
朱熹一行到瀛山書院,在詹儀之的麗澤所安頓下來(《瀛山書院志》載:麗澤所,吏部侍郎詹儀之與朱文公、張宣公、呂成公相友善,往來論學于此)。當晚,詹家以當?shù)厝龑殹吧仅?、石斑魚、鷹嘴龜”等佳肴招待貴客,稍作調養(yǎng)。
在瀛山書院,朱熹為這里的美景和詹氏家族濃郁的文化氣息所吸引。仰觀瀛山聳秀,俯瞰方塘云影。又對那瀛山書院堂構之精華、學風之濃厚和詹氏家藏典籍之豐裕,倍增興致。這里的瀛山精舍(書院講堂)、董陶所(詹安與上蔡謝氏講論之地)、傳桂堂(詹安五子科第堂)、虛舟齋(詹儀之書齋)、半畝方塘等,更讓他們應接不暇。之前朱熹曾校定《謝上蔡語錄》,這里他又發(fā)現(xiàn)謝上蔡與詹安講論之語錄和賴文俊所著《披砂揀金經(jīng)》、詹儀之所作的《四書釋稿》等等,對這些也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
連日來,一群鴻儒,游賞唱酬,山川也為之生色。特別是朱熹和詹儀之,“相與講明其所未聞,日有問學之益”。朱熹還贊許詹儀之,“所見卓然,議論出人意表”。
這天一大早,朱熹又在方塘邊的得源亭里讀起詹氏家藏的書來。晚秋的清涼,爽爽地襲來。朱熹一邊讀書思考,一邊觀賞著方塘美景,或一目十行,或斟字酌句,或閉目神思,或極目山巒,或凝眸方塘。但見方塘源頭,層巒森壑,云嵐浮幻。瀛溪兩岸,柳風竹影。清澈的源頭活水,源遠不斷地注入方塘。方塘一鑒,澄波似鏡。湛藍的天空,輕漾著朵朵白云。方塘之中,天光云影,萬象森列。朱熹感慨著這大自然賜予的靈秀和美景,似乎徹悟到了什么?!班?!亦何自而得此哉?”不就是因為那“源頭活水,流而不息”嗎?朱熹回想著這么多年來,上下求索,學無止境,而今鳶飛魚躍,從佛家的困惑與道家的迷茫之中游離出來,深深融入理學的瀚海之中。正是“夫學莫貴于自得,斯逢源資深,道義之出無窮哉”。由此,朱熹豁然貫通,臨流觸發(fā),即興而賦成有感于問學的千古絕唱《題方塘詩》: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里,朱熹把半畝方塘喻作一面明亮的鏡子,天光云影在這面明亮的鏡子里徘徊蕩漾,變幻出各色鮮活靈秀的自然美景。這面鏡子就像自己心靈的窗子,只有用“源頭活水”來沖洗自己心靈的窗子,才能使自己心靈的窗子不斷地攝取窗外的美景,這個心靈的窗子才會晶瑩剔透、淡泊、寧靜、莊重、誠實和美麗,才會有長久的鮮活的生命力,以此生動地總結和闡述了自己的為學之道。朱熹通過半畝方塘的“源頭活水”而豁然通達,悟到了“源頭活水”之道,認識到要“上承千圣之緒,下啟后學之端”,架構自己的理學思想體系,就必須借助于所謂的“源頭活水”,即自孔、孟、周敦頤、二程以來的道學傳統(tǒng),從中不斷地吸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由此,闡釋了人類追尋真理、追求進步而不可缺少的無止境的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朱子理學思想升華的一次契機。
隨后幾天,朱熹對這首詩又進行了反復思考和吟詠,對它的寓意又有了更為深層次的理解,他認為“天光云影”,“源頭活水”,就是“即物窮理,格物致知”?!叭诵闹`,莫不有知”,要去掉“人欲”,潔凈心靈,就能換醒心中的“天理”,通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源遠不斷的積累過程,“用力之久”,而產生“豁達”的知識擴展,才能真正把握“天理”,實現(xiàn)人的智慧、道德完美,而成為“圣人”。為此,朱熹又把《題方塘詩》改為《觀書有感》,即所謂“因為《題方塘詩》以見志”,這就是朱熹的“方塘悟道”。 明代學者錢德洪《瀛山三賢祠記》:“余讀晦翁朱先生《方塘詩》,乃嘆曰:此朱子悟道之言乎!”
有了“方塘悟道”,日后的朱熹才思如清泉噴涌而出,著述不斷,哲學思想體系更為成熟,終成為集理學之大成者。
三、講 學
朱熹在瀛山書院作了《題方塘詩》后,興致很高,隨即為詹氏族戚子弟講學,遠近仕子也慕名從游,隨行的張、呂和真德秀等也講學其中。這次瀛山講學,實際上是一次由朱、張、呂、真、詹等之間為主,并有從學者參與的講論,即所謂“高居遠塵雜,崇論探幽冥”。講述為學之道和朱子這一學派的理學觀點,宣講其理學體系,間以介紹其他學派,使從者開闊視野和提高學術思想水平。
張、呂等因有職務在身,先期離開。朱熹等在詹儀之陪同下,又專程到康塘訪友講學。
康塘,在原遂安縣城北二十里的十七都一圖(今為姜家鎮(zhèn)霞社村康塘),是舊時過往瀛山書院的必經(jīng)之地,為名聞一時的“遂安三山四塘”之一。這里“山川佳勝,木石鹿豕,可居從游,誠高蹈之墟,君子之居也”。
朱熹與康塘洪氏有著“通家至誼”。 康塘洪氏乃宦門望族,其祖先為東晉時兵部尚書洪紹。洪紹自京口遷居遂安武強溪北岸木連村(今汾口鎮(zhèn)仙居村一帶),其第五子洪纂,字令光,劉宋元嘉十五年(438)為始新(淳安)縣令,洪氏遂在淳安厭村、養(yǎng)村、慶源一帶住歇。南宋名臣洪皓其祖概出養(yǎng)村,而其后裔又輾轉復遷養(yǎng)村,故洪皓故里為江西鄱陽,但其曾孫洪璞又是淳安養(yǎng)村人。遂安康塘洪氏,也源自淳安養(yǎng)村。北宋乾德年間,有洪師圣(養(yǎng)村譜稱洪師孟),字胤元(以避趙匡胤諱,譜中易為“允元”),自淳安養(yǎng)村徒居康塘村(初名金峰莊,后分為里、外康塘兩村),是為康塘洪氏始祖。
朱熹的父親朱松,累官至司勛吏部員外郎,嘗與洪璞曾祖洪皓同朝,并且在極力反對秦檜“決議和”的政治立場上,觀點一致。其時,朱松與同列上章,極言不可“議和”,因此惹怒了秦檜,于是“風御史論他,出知饒州,未上卒”。而洪皓的經(jīng)歷更為坎坷,宣和中,嘗奉使至金,“抱印符臥起,留金十五年”,同時使金者十三人,只有洪皓與張邵、朱弁(鶩源人)得生還,“后以論事忤秦檜,數(shù)責濠州團練副使,安置英州。久之,始復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朱熹又與聞名天下的洪皓三子(即洪適、洪遵、洪邁,時稱“三洪”)有過同朝為官的交情,而且有著政治觀點上的一致。凡此種種,便是朱熹與洪皓后代的康塘洪氏維系著一種不尋常的關系,保持著一種特殊感情的緣由。所以,朱熹要專程至康塘拜訪。
這時,康塘村有洪志曾,字廷佑,為瀛山詹儀之家族的外生,自小“奮步蓬瀛”,即在瀛山書院求學,是一位“愛泉石,樂琴書,跡不履城市,交不接浮夸”的隱君子。他在村中建有育英堂和鋤花別墅,育英堂為教化子戚之所,鋤花別墅(朱熹易其名為“百琴樓”)為琴棋娛樂之所。朱熹與洪志曾相交后,一個羨其“隱君子”的作派,一個慕其“大儒者”的風范,彼此相見恨晚,遂成契友至交,結下不解之緣。洪志曾有三個兒子,雖未及第,然已足見功底,故朱熹“樂以教之”??堤恋纳剿h(huán)境和琴書之樂也讓朱熹“悉皆留情”。這次,朱熹于康塘講學數(shù)日后,由婺源返回崇安。
隨后幾年,朱熹又數(shù)次專程赴姜家講學。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四次,即:乾道七年(1171)(《朱子年譜》:自福建崇安五夫里至遂安瀛山詹儀之故里)、乾道九年(1173)(朱熹《三瑞堂記》:歲在辛卯,余訪友遂安),淳熙元年(1174)(朱熹《三瑞堂記》:淳熙甲午新安朱熹記)、淳熙十六年(1189)(朱熹《康塘洪氏舊譜引》淳熙已酉年二月新安朱熹)等。在姜家,朱熹主要講論“格致之學”和“補大學格致章”,即朱熹《大學章句》中的《補大學格物致知傳》。這是朱熹認識論的總綱,是程朱理學格物致知論的精髓,是姜家講學的主旨所在。講學中,朱熹常與儀之商榷“格致之學”,“闡格致之論”,將商榷的結果“于瀛山而補輯之”,使朱熹的《大學章句》更為完善。朱熹和詹儀之經(jīng)常在一起交流和切磋學問的真諦和學習心得。朱熹在《與詹體仁書》中說:“如大學格物一條,比方通暢無疑;前此猶不免是強說。故雖屢政,更終不穩(wěn)。當?shù)┫e寫求教。前本告商省閱,有紕漏處,痛加辯詰,復以示下為幸也!”朱熹與詹儀之所探討的“理氣關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提出了非常深刻的辯證法觀點,對我國理論思維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朱熹的引導和教誨下,于乾道、淳熙年間,瀛山書院先后有詹淵、詹洙、詹?、詹?之、詹價之等人考取進士,其中詹?得殿試第一,中了狀元,大魁天下,獲孝宗皇帝賦詩嘉勉,官至龍圖閣大學士??堤梁橹驹齻€兒子洪法、洪汲、洪沭也都考取了進士。朱熹講學在姜家乃致整個淳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會 文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詹儀之歸退故里。朱熹特至瀛山書院看望,入居詹家在鑒湖(莊口村)的居舍,兩位風霜老友,雖經(jīng)一番仕途風雨,但還是感懷于世事沉浮,憂患于國運興衰,正是“櫪驥倦千里,籠鶴思九皋”。這時朱熹又想起了康塘的老友,“念昔田舍日,不知山林高。一朝逢世紛,故丘得潛逃?!边€是到康塘逃世去吧!
兩人來到康塘(朱熹淳熙已酉年二月《康塘洪氏舊譜引》:“余居鑒湖,訪友康塘”),“手捻黃花還自笑,笑比淵明,莫也來訪早?!痹缬泻橹驹先藥е齻€兒子躬恭相迎。相別已經(jīng)十多年了,這日相見,分外親切。這時,洪志曾的三個兒子不但學術上已更為成熟,而且,琴、棋、書、畫也是好手。他們邀恩師游息于康塘環(huán)翠池,講論唱酬于百琴樓。這種“講論唱酬”,他們就叫作會文,也叫社集。所以,朱熹在康塘的會文,主要是在“通家至誼”前提之下,在以往交友和講學的基礎之上,師生之間學術上的進一步探究、商榷、講論、答和,師友之間在百琴樓和環(huán)翠池中的琴書之樂和詩詞唱和等。
朱熹《三瑞堂記》:“宅傍建一樓,高十余丈。樓置瑤琴百具,每當風晨月夕,幽致飄然。按弦而撫,百琴應響,如出一律。所謂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惜期子(按:應為‘子期’)不再,空負此高山流水也?!边@就是朱熹筆下的康塘百琴樓。在百琴樓中,朱熹和他的朋友、弟子們講論、商榷、作文、賦詩、書畫、彈琴、下棋等等,即所謂會文。朱熹《三瑞堂記》:“余每造其宅,與三君子商榷古今,匪朝伊夕?!薄捌湔敝赴偾贅?,“商榷”也就是會文之一。朱熹在康塘百琴樓的會文,是古代文人的一種附庸風雅的樂在其中的文化境界,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一種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圍。
就在這時,朱熹作了《康塘百琴樓歌》,這首歌雖然寫的是康塘百琴樓的琴書意境,但也可見當時會文之一斑。序言:“余嘗習靜于銀峰之半畝方塘,時與洪子守成昆仲會文百琴樓中,故作歌以志之。”“習靜”為思考之意,即為朱熹于半畝方塘的哲學思考;“洪子守成昆仲”就是指洪志曾的兒子洪守成、洪守澤、洪守引三兄弟;“會文百琴樓中”指朱熹和洪氏三子在百琴樓中會文,所以作歌以志。洪法(長子),字守成,乾道辛卯年(1171)進士,官至校書郎。次子洪汲、字守引,三子洪沐、字守澤,皆淳熙甲午年(1174)進士。朱熹稱道他們?yōu)椤拔膲K足,中原旗鼓”?!栋偾贅歉琛肪洹白吭沾T人生其間”的“碩人”指的就是洪氏三兄弟。有“崇樓廣置百張琴,興來鼓操樂且耽”句,指朱熹在百琴樓會文時,興致來了就會鼓操百琴,隨手弄弦,琴弦“高、古、洪、幽”,忽如“鶴鳴皋”、“傳太初”、“響刀弓”、“咽泉流”的琴聲,且樂且耽?!皶菥?,琴滿案”句,指在琴聲中讀書,“任教披吟歷萬卷”;“棋虞喧,琴滿軒”句,指在琴聲中下棋,“任教當局猛爭先”;“ 畫虞癖,琴滿壁”句,指在琴聲中畫畫,“任教骨髓愛奇筆”。由此可見,朱熹和守成昆仲演繹和切磋琴、棋、書、畫技藝也是他們會文的主要內容之一。他們的會文不是爭鳴,而是諄諄善誘中的“百琴之樂樂融融”、“百琴之樂樂泄泄”和“百琴之樂樂習習”。最后,百琴樓中的琴書盛事,讓朱熹也發(fā)出“噫嘻,振振繩繩,深有慶于洪氏之后允”的感嘆!
這一次,說是會文,朱熹亦如逃世之行,遠離市宦。會文之余,又寄興于百琴樓前的環(huán)翠池,一時雅情逸致。朱熹《三瑞堂記》:“樓(百琴樓)后竹千竿,樓之左右,百卉備舉。前一池(環(huán)翠池),廣可二十余畝,中有鯉?、菱蓮、蒲藻,無不悉具。兩岸桃李繁饒,池內置設畫舫,凡賓朋交錯,皆游賞其中,即曲水流觴,何多讓焉!”這就是環(huán)翠池,康塘人也叫游嬉塘。環(huán)翠池“方而不方,圓而不圓”,盡顯曲環(huán)之美,朱熹常與洪氏父子游賞于此,或登舟舒嘯,或臨流賦詩,詩酒放歌,花晨月夕,自有一番“一日三秋”之慨,一唱:“日映風帆軟,荷開水殿香”;一和:“任風隨上下,帶雨別東西”。 一時“父子相娛之樂,好友相契之益,稱極盛焉”。情景宛然,令人傾慕。
朱熹在姜家期間,留有很多遺文墨跡,但由于年代久遠,真正流傳至今的已經(jīng)較少?,F(xiàn)在尚有記載的文字有《題方塘詩》、《過許由山詩》、《康塘百琴樓歌》、《三瑞堂記》、《康塘洪氏舊譜引》等文。墨跡有朱熹等三家六札卷(朱熹、張?、詹儀之三位學者的信札合卷,藏故宮博物院)、《題方塘詩》碑、康塘“三瑞堂”匾額、百琴樓“三瑞呈祥龍變化,百琴協(xié)韻鳳來儀”門聯(lián)、郭村“仁義忠孝”匾額、黃村橋“山口”路碑等。
汪永明

鄉(xiāng)鎮(zhèn)概況

友情鏈接

千島湖獅城博物館

1959年,為了建造新安江水電站,淳安縣和遂安縣兩座千年古城獅城和賀城,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千島湖龍川灣景區(qū)

景區(qū)位于千島湖西南湖區(qū),距千島湖鎮(zhèn)42公里。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31平方公里,大小島嶼環(huán)繞錯落,港汊曲折迂回,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龍川勝景,是千島湖中唯一的湖泊型濕地…

洛扎县| 加查县| 嘉定区| 云霄县| 石狮市| 屏东市| 集贤县| 安徽省| 城固县| 潮州市| 陵川县| 绥江县| 武陟县| 内江市| 仲巴县| 宝清县| 南川市| 琼中| 措美县| 古交市| 永济市| 周宁县| 绥阳县| 普格县| 东阳市| 喜德县| 景东| 罗源县| 江北区| 安义县| 凤山市| 涪陵区| 台山市| 西平县| 普兰店市| 怀宁县| 深圳市| 常德市| 明光市| 金乡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