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獅是一種以獅子頭作道具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遂安縣獅城一帶。千島湖形成以后,它隨著獅城絕大多數居民遷居姜家,這項活動又在姜家流傳下來。
古時的遂安獅城一帶,百里平川,水郁地肥,是一塊富庶之地,到明末清初那戰(zhàn)亂的年代,又有各方勢力競相掠奪,使當地百姓遭殃,有的被迫流離失所,遠走他鄉(xiāng)。離鄉(xiāng)的人孤苦伶仃,精神恍惚,失去了往日的依靠,只得靠乞討為生。獅子是百獸之王,也是獅城人心目中的神,為了給空虛的心里尋找一些精神依托,他們就用木頭雕刻一個獅子頭來相伴自己,并把獅子嘴巴上下腭分隔,雙手各握上下腭往中間搭,可以拍打出“噠、噠、噠”的悅耳響聲,這樣他們空閑時就可以搭搭獅子頭玩樂。慢慢地,他們“獅”不離手,走到哪搭到哪,人們聽到獅子頭的“噠噠”聲,就知道是獅城討飯子來了,有的東家不討也會施舍給他們一些吃的用的。有時,他們就一邊搭獅子,一邊給東家說幾句好話,東家一高興就將好東西施舍給他們。這樣,獅子頭使他們乞討時再也不用總是吆喝了,還對他們乞討有幫助,使他們對搭獅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動蕩過后,這些人又陸續(xù)返鄉(xiāng),過上了安定的日子??臻e時,經常想起在最困難時陪伴自己的獅子頭。于是就找來更好的木料,把獅子頭做得更精細,搭出的聲音更結實悅耳。平時放在家里用于鎮(zhèn)邪消災,節(jié)日時用它來打節(jié)拍娛樂,可以給講順口溜的人打節(jié)拍,可以給朗誦詩詞的人打節(jié)拍,也可以給唱小戲的人打節(jié)拍,后來又發(fā)展到自演自拍,這樣以后,便慢慢演變成一種獨立的人稱“響獅”的民間藝術活動。
最初,表演者邊以獅頭打節(jié)板,邊口誦表示自己祈求平安、祈禱祝福心愿的順口溜。用獅子頭打節(jié)板的聲音既厚重威武,又響亮悅耳。后來,人們編出了適宜各種場合和活動的各類順口溜,用獅子頭來打節(jié)板表演。使各類紅白喜事、開張、營建時,人們就競相請他們送去利喜和祝愿的話以討取吉利,表演者也會從中獲取響頭(紅包),成為盛極一時的民間藝術活動。
解放后,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和人們思想的解放,這種活動才慢慢少見。
響獅用樟樹雕刻,分一上一下,兩部分組成,整個形狀如獅子頭,可以按照需要雕刻得精細或簡陋,獅頭按表演的需要可大可小。要想搭出的聲音好聽,主要是內部要雕空,上下腭要吻合密縫,這樣搭出的聲音才會響亮。表演時以一手拿上一手拿下,上下搭響,打響節(jié)拍。
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表演人員可多可少,多則數十人,少則1人。也可老少搭配,就是老者持相對大一點的獅子頭,小者持小一點的獅子頭,大、小獅子頭搭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兩者配合表演,可以打出很多輕重變化的節(jié)奏,有其獨特的打擊樂藝術魅力。最簡單的表演就是一人雙手持響獅頭,獅子頭腦后蓋一塊紅布至雙手手臂,表演者邊用獅頭打節(jié)拍,邊說利市話。利喜話有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不同情況編寫。在喜事嫁娶、建房、開張開業(yè)等中表演,最簡單的如:“獅子歸屋,發(fā)財發(fā)福,獅子歸廳,發(fā)財發(fā)人丁”、“你家里運氣要大來,日日出門發(fā)大財”等。另一種表演形式是:表演者雙手持獅頭過人頭(即在人頭前),躬身,用一塊紅布或青布從獅頭腦后蓋住表演者全身,獅頭后用苧麻扎成數縷獅棕,用紅布時獅棕染成金黃色,用青布時獅棕就用苧麻本色。表演時邊用獅頭打節(jié)拍、邊大聲講利喜話,有單人,也有雙人組合,雙人組合時,一人扮獅打節(jié)拍,一人持銅鑼邊敲鑼邊說利喜話。在喜事中表演時獅頭后用紅布,持鑼人用大銅鑼,表演者如果是上門討錢糧時用青布,持鑼人用小面鑼。大小人組合時,前面大人扮作大獅子,后面小人扮成小獅子一同表演。
汪永明
政策文件
更多>>友情鏈接
千島湖獅城博物館
1959年,為了建造新安江水電站,淳安縣和遂安縣兩座千年古城獅城和賀城,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千島湖龍川灣景區(qū)
景區(qū)位于千島湖西南湖區(qū),距千島湖鎮(zhèn)42公里。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31平方公里,大小島嶼環(huán)繞錯落,港汊曲折迂回,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龍川勝景,是千島湖中唯一的湖泊型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