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城是原遂安縣(1958年與淳安合并)的縣城,地處現(xiàn)在千島湖至姜家航道的遂安列島與婺頭尖之間,距姜家5公里。獅城是古嚴州六縣唯一一座有城墻的縣城,因新安江水庫形成時,獅城居民移民安置主要是就近后靠姜家,所以,起先這里的居民不急不躁,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qū)開始蓄水,等到水滿到家門口了,這才開始大規(guī)模搬遷。因水來得快,所以,絕大部分居民是只搬了家當后,就顧不及拆房了。有的老人回憶說:“當時為確保盡快完成庫區(qū)住戶的搬遷,負責搬遷的部門要求我們犧性個人利益,盡量少帶東西,我們家大多數(shù)的家具都還在水下呢!”于是,獅城的城墻、絕大多數(shù)民房和尚存的歷史古跡,都被保留了下來,現(xiàn)在已經靜靜地躺在千島湖底50年了,成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水下城池。
2001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央電視臺對獅城進行水下探摸。據(jù)探摸報告顯示,千島湖水位在99米時,獅城在水面以下25-35米之間,水溫常年保持在10攝氏度左右,四周城墻大部分保持完好,城墻用條石和城磚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已發(fā)現(xiàn)的3個城門相當完整,其中西城門半扇門仍可以開合,城內部分民房木梁、樓梯、磚墻依然立著,沒有腐爛,有的大宅院圍墻完好無損,房內家具照舊擺放著,雕梁畫棟,保存較完好,還有歷史文物較多,被稱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水下古城”。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也專門對水下探摸進行了系列報導。
遂安縣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原來的縣城在安定里木連村溪北(今淳安縣汾口鎮(zhèn)仙居、童家塢一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遂安縣治由木連村溪北遷五獅山下,就是后來的獅城。據(jù)說,獅城是因為風水好而被作為縣治的,明萬歷壬子《遂安縣志》載:“婺峰環(huán)其前,五獅擁其后,襟帶五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嚴勝壤也?!泵耖g也有“因為獅城一帶的‘土重’,所以,才把縣治遷到這里”的說法。
獅城以座落在縣治之后的五獅山得名。相傳,東海里有只修煉千年的烏龜精。這烏龜精早就對龍宮里的一顆夜明珠垂涎三尺。一次,烏龜精趁東海龍王不在,就口叨夜明珠騰空而逃。老龍王發(fā)覺后執(zhí)劍追趕。烏龜精逃到遂安上空,見背后龍王追來,脫口一聲:“不好!”夜明珠“呼啦”一聲落下地去,眨眼間就變成了一個銀光閃亮的大圓珠。夜明珠的銀光和跌落的響聲,引來了深山里的五頭獅子,拼命搶奪寶珠。這時,東海龍王已殺死了烏龜精,但見龍宮寶物已落地生根,又見五頭雄獅為爭奪寶珠而大打出手。它想,五獅自傷是小事,若殃及百姓事就大了。便用寶劍往下一指,說聲“定!”五頭獅子被定住了,那顆夜明珠也失去了銀光,就形成了五獅山和圓珠墩。當?shù)厝苏f獅城的地形就是:“五獅圍城趕一珠”。后來,人們就在五頭獅子的頭上建筑了五座廟宇,并根據(jù)五頭獅子的不同姿勢,取名為伏獅廟、躍獅廟、踞獅廟、蹲獅廟、臥獅廟?,F(xiàn)在,五獅山已成五獅島,圓珠墩叫獅球島。
獅城在明代初年設里,轄東南、西北兩里。清宣統(tǒng)二年,施行城鎮(zhèn)鄉(xiāng)自治制,城內及附城統(tǒng)稱城區(qū)。民國17年施行村里制,城內為二里。民國21年,廢村里制,設為建置鎮(zhèn)。初名獅山鎮(zhèn),解放初稱獅城鎮(zhèn)。1956年有城鎮(zhèn)居民1347戶5371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3392人。獅城從被作為縣治到1959年新安江水庫蓄水被淹,歷1339年,一直是原遂安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名副其實的 “千年水下古城”。
獅城有巍峨逶迤,氣勢宏偉的城墻,這在南方縣治城鎮(zhèn)中是很少見的,清人周輔在《重修城垣碑記》中寫道:“嚴州府六縣,五縣皆無城,惟遂安獨于前明正德時始建……?!惫糯{城是江西和安徽過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這一帶,百里平丘,土地肥沃,是一塊富庶之地,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稱,所以,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有江西萬年縣王浩八率兩萬多人馬進犯遂安縣境,這時浙江府臺大人也在遂安,聽說強寇來犯,便趕快溜走了。衙役兵卒見知府跑了,亂作一團,鼓噪著要散伙逃跑。時任縣令容九霄,號石泉,字子升,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舉人。他攔住大家說:“棄守失機,國有法典。必欲去,如法何?”大家才安定下來。容九霄把鄉(xiāng)勇集中起來,來到遂、開邊境,嚴陣以待。王浩八一到,即率鄉(xiāng)勇奮勇直趨,以擒賊先擒王的戰(zhàn)術,殺了王浩八,其他人便投降了,縣城百姓才得無恙。同年,知縣容九霄倡議建筑城墻,在得到全縣上下的響應和支持下,水田每畝征銀7厘,籌銀5357兩,投入丁壯42500名建設城墻,建成的城墻一改古城墻方方正正的布局,依山就勢,呈“心”字型布置,北寬南窄,周長四里又一一六步,高二十四尺。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城墻。清光緒九年(1883年),知縣唐濟舉首復修。民國23年(1934年)縣長張寶琛又重修,并于城垣四周增設八座碉堡樓,碉樓三壁開槍炮眼,用于射擊。城墻外壁下半截多用巨塊長方形條石砌成,上半截及雉堞則用燒制方磚,磚上有澆印而成的陽文“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秋”、“縣長張寶琛修建”等字樣。
獅城有五座城門,即東門(興文門)、南門(向明門)、小西門(康阜門)、大西門(靖武門)、北門(拱極門),各門之上都建有城樓。城樓頂覆蓋巨塊石板,四面砌之以磚,兩側開拱門,騎在城墻上。城墻西北角及北半段循山而筑,地勢高峻,尤為壯觀,堪稱古代城防建筑精華。城內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橫街等主要街道。東街、北街與直街交會處為縣署門前廣場,最為熱鬧。獅城內主要有王、姚、余、方、胡、汪、黃等姓族聚居。獅城作為古徽婺一隅,也深受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影響,能工巧匠無數(shù),人文古跡很多。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當時城內城外,隨處可見巧奪天工的建筑。北門有西廟,南門有城隍廟,直街西首有三圣廟,小西門烈橋頭有康王廟,大西門內儒學前有孔廟和東岳廟,規(guī)模都比較大。還建有多處節(jié)孝、功名、功德坊和各姓族宗祠等,甚是恢宏。在北門城內后山上有一口古鐘,重3000斤,是元代至元十六年(1270年)十月遂安洞神宮道土黃智遠募金鑄成,擊之聲聞10里,抗日戰(zhàn)爭期間,敵機常來邑境轟炸,此鐘曾作空襲警報之用。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冶工劉允元鑄大鼎一座,高丈余,就立于康王廟前。東門外有天主教堂一座、東廟一座。離城二里許的史家村旁山丘上有七層寶塔一座,叫奎文塔。南門外的陽村橋系明代石橋,位于郁溪與武強溪交界處,系九孔橋,也叫九門橋,單孔跨度達8米多,由明代兵部侍郎汪喬年出資興建,當千島湖水位降至86米時,陽村橋也出露水面。另有武強溪沿的“金公堤”,是民國十年(1921年)知縣金乃光倡建。獅城在歷史上就設有書院、養(yǎng)濟院和育嬰堂等文化設施。清末以后,相繼創(chuàng)辦了貞文小學、臺鼎小學、師范講習所、衛(wèi)生院、縣立通俗教育館(后改民眾教育館)、獅山公園、公共體育場(在儒學前),后又增設簡易師范和初級中學。解放初增設了電影放映隊和群眾文化館。獅城有“元宵三鬧”(即板凳龍、百子燈、臺杠)和“七、七鬼節(jié)”等民俗鬧節(jié)傳統(tǒng)。
城內商貿繁榮,先后有典當(民國十七年停業(yè))、鹽棧(承銷官鹽)、南貨、京廣洋貨、煙酒糖、成衣、藥材、圖書、照相、染坊、燈籠、雨傘、面館、理發(fā)、鑲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號店鋪。民國二年(1913年),遂安國貨商場在獅城開業(yè)。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chuàng)設普明電燈廠,可供650只15瓦電燈的用電。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民黃華生開辦裕華制皂廠。另又有人辦起了火柴廠。解放以后,增設碾米加工廠,擴建遂安電廠。此時,獅城工商企業(yè)共有85家,其中工業(yè)方面,有電力一家、食品一家、紡織一家、其他三家;手工業(yè)方面,有特產加工十五家、其他十四家,飲食服務及其他二十家。其余多為小商販。 獅城交通水陸皆便。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淳(安)遂(安)開(化)公路動工興建,當年路基筑就。次年九月通車。汽車站設在獅城北門外,東至淳安縣境30公里,西至開化縣界31公里。內河航運,主要是遂安港,舟楫往來,經淳安港口水埠中轉,上溯徽州,下達杭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縣人王思洪集資,在獅城城南武強溪建成有十一個橋墩之長橋,取名“鐘義橋”。后來在獅城南門外又增設一木橋,橋面寬闊,行走方便。這兩座橋是往來南鄉(xiāng)必經之路。
汪永明
政策文件
更多>>友情鏈接
千島湖獅城博物館
1959年,為了建造新安江水電站,淳安縣和遂安縣兩座千年古城獅城和賀城,悄然沉入了碧波萬頃的千島湖底……
千島湖龍川灣景區(qū)
景區(qū)位于千島湖西南湖區(qū),距千島湖鎮(zhèn)42公里。整個景區(qū)面積約2.31平方公里,大小島嶼環(huán)繞錯落,港汊曲折迂回,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龍川勝景,是千島湖中唯一的湖泊型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