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且都在農村,要創(chuàng)業(yè)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堅持做下去,看準了的路,堅持走下去才能做出點事情來。”11月26日,記者在采訪文昌鎮(zhèn)盧家村來料加工帶頭人盧成忠夫婦時,兩位創(chuàng)業(yè)者說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體會。
盧成忠和妻子都是農民,原先在家里就靠兩畝田地和兩頭豬來支撐一個家的經濟來源,夫妻兩人做來料加工的想法源自一次打工經歷。原來夫妻兩人曾在桐廬一家制筆廠打工,在那里他們看到小小的分水鎮(zhèn)老老少少都在套筆,而且還因為這項加工整個鎮(zhèn)成為遠近聞名的“百姓經濟”強鎮(zhèn),這讓兩個年輕人有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盧成忠說:“我想想套筆技術不難,而且我們文昌鎮(zhèn)盧家村老老少少的剩余勞力也多,文昌鎮(zhèn)現在的交通條件也方便了,不如回家自己做來料加工,能帶著村里人一起致富,還能照顧家。”
就這樣盧成忠和妻子帶著自己在分水學到的套筆技術回到了村里,利用自己剛剛建起還未裝修的新房子,辦起了盧家村第一個套筆來料加工點。然而,還未完全品嘗到創(chuàng)業(yè)的喜悅時,困難就“搶先”來到了盧成忠夫妻兩人面前。由于很多村民是第一次從事套筆,對技術把握不到位,當盧成忠把第一批加工成品發(fā)給經銷商后,被告知有一半的貨物不合格,要退貨并取消合作協議!
“退貨就要重新加工,要多付一筆工資給加工者,而且還影響了加工合作,很可能就再也接不到加工貨物的訂單了?!北R成忠的妻子說,“當時很矛盾,第一筆生意就虧本了,還要不要做?”但在猶豫過后,夫妻兩人毅然決定“做下去!”第二天,他們就把要返工的貨物拿回來了,并手把手地教授加工人員套筆技術,夫妻兩人還親自“把關”,對返工后的貨物一件件檢查。為了能盡量減少返工帶來的損失,那段時間盧成忠夫妻兩人每天幾乎都忙到深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返工的貨物很快就加工好了并送到了經銷商手中,而且全部合格了,這也感動了經銷商,當場答應再給盧成忠夫妻一次機會,雙方再次簽下了合作協議。第二批加工貨物很快來了,接著第三批、第四批……
套筆來料加工的路越走越寬了,在盧成忠夫妻兩人的帶動下,如今的盧家村已有9家來料加工點,去年全村來料加工收入達到170多萬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0%左右,加工的產品遠銷溫州、義烏、上海、廣州等地。盧成忠說:“做來料加工最關鍵的是要有毅力和耐心,加工者都是農民,教他們技術要耐心;而且做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如突然要農忙了人都回家了,不能按時交產品,要返工等等,這個時候就要有毅力堅持做下去?!保ㄓ浾?鄒楚環(huán))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葉青 方耀
三農政策
更多>>